第76章 四項基本原則為本!改革開放強國之路(17)(3 / 3)

國有經濟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主導和主要產業部門如郵電、鐵路、航空、金融、軍工等的投資和控製上,而不是對一切產業部門的占領上。對於某些局部的範圍和地區,如果僅僅由於國有經濟比重較小,就說不堅持以公有製為主體,顯然是輕率的、不全麵的。溫州私營經濟的發展在全國算是特別快、特別多的,一度由於比重過大而引起人們的憂慮。私營企業主們的心態也很矛盾,又想加快發展,又怕發展過快,將來再割尾巴,就企圖能找到一種既能加快發展又能靠攏社會主義的聯合形式,股份合作製於是應運而生。股份合作製是將股份製和合作製兩者較好地結合起來、融於一體的新型企業製度。雖然有的調查材料表明,在股份資本的比例上,個人股稍大於集體股、法人股,但在分配製度上,是按勞分配和按資分配相結合,以按勞分配為主。根據對400家股份合作製企業的調查匡算,其按勞分配與按資分配的大體比例在7:3和6:4之間,體現了按勞分配的根本原則,是共同富裕道路的一種有效途徑。

總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私營企業的適度發展是不可避免的。它和公有製經濟是矛盾統一體,共處於社會主義社會中。一方麵,私營企業的存在和發展是社會主義經濟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另一方麵,私營企業的發展,在原材料供應、勞動力流動、資金使用、市場競爭等方麵,同公有製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又會產生一定的矛盾。這些矛盾又由於傳統公有製企業的經濟體製改革滯後而加劇。因此,怎樣認識和處理它們之間的矛盾,便成了現實生活中急需解決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政策性很強的實際問題。

我們認為,私營企業的產生並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是沒有什麼可怕的。私營企業在中國是非社會主義性質的企業,它創造的財富是社會財富,在個人致富的同時,也使社會主義生產力得到發展、壯大。這裏的關鍵是公有製經濟和企業自身的完善和發展,這樣才能充分顯示其優越性,才能帶領非社會主義經濟成分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我們不能企圖以壓製或限製私營經濟成分發展的消極辦法來“保障”公有製經濟的地位。

私營企業主階層未來走向――會不會形成一個新的資產階級?

1.現階段私營企業主是一個階層,而不是一個獨立的階級。

每一個社會都有一種基本的生產方式,在其基礎上產生基本的階級,如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然而,每個社會除了基本的生產方式外,還有非基本的生產方式。與此相聯係,也就有了非基本的階級和處於過渡階段的社會階層。中國現階段,存在雇傭勞動的私營經濟,是非基本的生產方式,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是非基本的階層。目前,社會上許多人擔心私營企業主會不會在中國大陸上重新演變成一個新的剝削階級――資產階級。這種擔心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但在特殊社會曆史條件下的當代中國,私營企業階層未來走向不會形成一個新的資產階級。

首先,從私營企業主階層的社會構成來看,現在私營企業主與50年代私營工商業者之間幾乎沒有任何淵源和繼承關係,他們大都來自工農兩大階級。據國家體改委和國家工商管理局1991年對13個省市的抽樣調查,在農村私營企業主的1000人中,41%的人當過村幹部,20%的當過鄉鎮企業負責人,13%的當過鄉鎮企業工人,17%的人外出打過短工,另外還有9%的退伍軍人。城鎮中,1952名私營企業主中,創辦企業前其社會角色分別為進城的農民、個體工商戶、停薪留職人員與辭職人員,他們占去了總數的95%。其次,私營企業主沒有形成一個穩定的經濟基礎。由於時間較短,從總體上看,他們的經營規模還比較小,多數企業還是建立在技術不太發達的手工生產或半機械化基礎上,且尚不穩定。中國大陸私營經濟的產生與發展充其量隻有十幾年的曆史。退一萬步說,即使私營企業主階層能成為新生的資產階級,也應是數十年之後的事情。目前,全國100多萬私營企業主還是分散的,他們有了大致相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卻還沒有形成區域性和全國性的聯係,還沒有組成任何一種政策組織,更沒有聯合起來形成一個有組織的階級力量。當然,沿海部分開放城市的個別私營企業主已有組建其政治組織以保護其財產利益的思想萌芽。但更多的私營企業主是通過與政府官員建立私人感情以尋求保護。基於上述情況,決定了私營企業在社會主義經濟體係中不可能成為一支獨立的與社會主義公有製相抗衡的經濟力量,私營企業主群體也不可能形成為一支獨立的同工人階級相抗衡的社會集團和政治力量。因而,我國現階段的私營企業主階層並沒有成為獨立的階級。

2.製約私營企業主向資產階級演化的因素。

筆者認為,在中國大陸重新產生和形成新的剝削階級即資產階級的可能性並非絕然不存在。但是,存在這種可能性並不是一定有產生新的剝削階級的必然性。私營企業主具有私有雇傭者的屬性,存在著由經濟關係所決定的私有利益和意識。但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這一階層並不具有發展成為一個特定階級的條件。誠如鄧小平指出的:“個別資產階級分子會出現,但不會形成一個新的資產階級”。

首先,從外部條件看,我國當年的多元所有製結構是以公有製經濟為主體的,雇傭勞動關係隻能少量的分散在廣闊的城鎮和鄉村,有限地存在於第一和第二、第三產業中,作為一種輔助的經濟形式,處於被支配的從屬地位,受到公有製經濟的強大製約和影響,而不會發展成為雇傭勞動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