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領導人對後輩們的親切感情,他們平易近人的作風,使大家解除了拘謹。他們在回到自己座位之前,走到每一位中央領導人麵前,同他們一一握手。這39位同誌中,還有新當選為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的46歲的郝建秀,53歲的民政部部長崔乃夫,53歲的水利電力部第一副部長李鵬,47歲的天津市委書記李瑞環,52歲的福建省委書記胡平,47歲的交通部女副部長鄭光迪,50歲的航天工業部副部長宋健,52歲的機械工業部副部長何光遠,52歲的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張壽,51歲的空軍某軍軍長於振武。最年輕的是甘肅省建委副主任胡錦濤,他是清華大學的畢業生,隻有39歲。另一位年輕的同誌是42歲的李慧芬,她也是清華大學的畢業生,現為天津無線電聯合公司第一副經理兼總工程師。所有這些領導人,都是具有現代化知識,精通自己專業的實幹家。
這不是一次普通的會麵,也不是一般的接見。大家都沉浸在無比溫暖的氣氛中。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這些多少年來指引著中國這艘巨大航船破浪前進的中國革命的舵手們,今天一個個滿麵春風,拉著走到自己麵前的每一位年輕人的手。這是我們黨新老合作和交替的握手,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傳遞革命火炬的握手,是黨對中青年幹部寄予無限希望的握手。它表明,我們黨的老一輩革命家決心親手扶持和培養年輕一代共產黨人,逐步擔當起無數革命先烈幾十年來流血犧牲、英勇奮鬥所開創的偉業的重擔;年輕的同誌決心在老一輩革命家的“傳、幫、帶”下繼承和發揚黨的光榮傳統,謙虛謹慎,艱苦奮鬥,為實現黨的十二大製定的宏偉綱領貢獻出自己的一切。
將近一個鍾頭的會見結束了。
鄧小平完成了一件毛澤東想完成卻沒有完成的任務。
改革開放全麵開展
“包”字進城
中國的改革,從農村起步。而農村改革的成功,又對其他行業的改革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改革呈現出從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發展態勢和格局。
鄧小平揭示了這一曆史趨勢的決策著眼點:“農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們的信心,我們把農村改革的經驗運用到城市的經濟體製改革中去”,從而推動了城市改革的發展。
在鄧小平經濟體製改革思路中,城市經濟體製改革的出發點,就是實行生產責任製。他明確強調:“基本原則是搞責任製,這點是肯定的。”在總結城市改革經驗時,他指出:“深圳特區效率高的原因是搞了承包製,賞罰分明。”而實行責任製,又在於把責權利結合起來。“責任到人就要權力到人。”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全麵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麵》報告提出:必須鞏固和發展經濟體製已經進行的初步改革,逐步開展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製的全麵改革。要在繼續執行現行財政體製和保障企業應有自主權的同時,適當調整中央、地方財政收入的分配比例和企業利潤留成的比例;繼續改革所有製結構,在堅持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前提下,發展多種經濟形式;要在國營企業或集體企業中,認真實行經營管理上的責任製,以推動生產的發展。
十二大以後,工業改革以實行利改稅和用改革精神整頓企業為重點。
1984年5月,國務院在加快城市經濟改革精神指導下,發布了《關於進一步擴大國營工業企業自主權的規定》,擴大了生產經營計劃、產品銷售、產品價格、物資選用、資金使用、資產處理、機構設置、人事勞動管理、工資獎金、聯合經營十個方麵的自主權。這對搞活企業、提高企業素質和經濟效益,起了巨大推動作用。
在工業體製改革的同時,商業體製、建設體製、外貿體製、金融體製、計劃體製等多方麵的改革措施紛紛出台,中國城市經濟,在改革的大潮下,開始出現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
在城市經濟體製改革的實踐基礎上,1986年12月5日,國務院及時發布了《關於深化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的決定》,明確提出在小型企業和一些虧損微利的中型企業中實行租賃製;在有條件的大中型企業進行股份製的試點。這無疑是對城市企業廣泛推行承包經營責任製發出了號令。1986年以來出台的承包經營責任製與80年代初期的利潤承包相比大致有以下特點:一是更加強調國有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二是更加明確承包企業必須承擔的經濟責任;三是更加落實了承包經營的主體。正因如此,它一推行就深受企業的普遍歡迎,並引起國內外矚目。後來的事實證明,國務院決定下發後,企業承包經營責任製向前邁出了新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