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不愧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他在關鍵時刻,發表如此明確,有針對性和指導性的談話,對我國農村正在進行的偉大變革,確實是個有力的支持和推動,同時也為中央製定新的紅頭文件指明了方向和思路。
萬裏受命進京主管農業
包產到戶盡管多遭磨難,但它在農村改革實踐中仍然頑強地爭生存,求發展,尤其深受那些長期貧困落後地區群眾的熱烈歡迎。安徽肥西縣山南區,1979年共有77.3%的生產隊包產到戶,全區小麥產量達到2010萬斤,比曆史上最高年產量增加1435萬斤,增長兩倍多。鳳陽實行包產到戶後,全縣糧食總產4.4億多斤,比上年增長49%,人均收入比上年增長85%。一年大包幹,就結束了鳳陽人民身背花鼓,四處行乞的曆史,創造了人間奇跡!類似佳話,在安徽、四川等地處處都有。當時民謠說:“要吃米找萬裏,要吃糧找紫陽。”
鑒於錯誤思想對全黨全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影響太大,1980年2月下旬,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對中央領導班子作了適當調整,批準汪東興、紀登奎等辭去領導職務,選舉胡耀邦、趙紫陽為中央政治局常委,胡耀邦任總書記,以確保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有正確的組織路線做保證。同時,選調在農村改革中卓有成效的萬裏進京,擔任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農委主任,主管農口工作。
當時,中央農口的一些領導幹部,仍然反對包產到戶,而且態度堅決。有些省、地、縣、公社領導同樣有“方向”“路線”之爭,說包產到戶“看產量喜人,看路線愁人”。有的不滿地說:“難道集體不如單幹?集體化、公社化就不靈了?”“難道毛主席領導我們革命幾十年白幹了?”
這些情況都被鄧小平看在眼裏,1980年5月31日他再次發表重要談話,說:“農村改革政策放寬以後,一些適宜搞包產到戶的地方,搞了包產到戶,效果很好,變化很快。安微肥西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包產到戶,增產幅度很大。鳳陽花鼓中唱的那個鳳陽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大包幹,也是一年翻身,改變麵貌。”“有的同誌擔心,這樣會不會影響集體經濟,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實行包產到戶的地方,經濟的主體現在也還是生產隊。”他還特別強調:“從各地的具體條件和群眾的意願出發,這一點很重要”。“總的說來,現在農村工作中的主要問題還是思想不夠解放”。這真是一針見血,擊中要害。
這一期間,陳雲也熱情支持包產到戶,他高興地對萬裏說:“我完全讚成在農村政策方麵的那些做法。”
為統一全黨思想,6月19日趙紫陽給萬裏並轉胡耀邦寫了《關於當前農村改革問題的一封信》,介紹了陝北米脂縣孟家坪生產隊包產到戶的情況,要求國家農委根據鄧小平的講話精神,立即組織農村調查,秋後形成一個中央文件,對農村改革中的一些重大問題有個明確說法,有領導地解決這個問題。
同年8月底,經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批準,國務院領導班子再次調整。華國鋒、陳永貴、王任重等不再擔任總理和副總理。由趙紫陽任總理,萬裏任副總理兼國家農委主任。不久,中央決定在內部對陳永貴和農業學大寨運動中的錯誤進行總結,清除農村工作中左傾思想的影響。
9月14日至22日,剛剛調整的中央領導班子在京召開了各省、市、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座談會,專題討論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製問題。此時盡管人們對包產到戶認識尚有分歧,但阻力大為減少。很快,大家取得共識,形成了一個會議紀要。中央批準後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製的幾個問題》的通知,這就是著名的中發[1980年]75號文件。
75號文件圍繞農業生產責任製共寫了12個問題,其中第六條專講包產到戶:“當前,在一部分省區,在幹部和群眾中,對可否實行包產到戶(包括包幹到戶)的問題,引起了廣泛的爭論。為了有利於工作,有利於生產,從政策上做出相應的規定是必要的。”
“在那些邊遠山區和貧困落後地區,長期吃糧靠返銷,生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的生產隊,群眾對集體喪失信心,因而要求包產到戶,應當支持群眾的要求,可以包產到戶,也可以包幹到戶,並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保持穩定。”文件還指出:“實行包產到戶,是聯係群眾,發展生產,解決溫飽問題的一種必要的措施。”“在生產隊領導下實行包產到戶是依存於社會主義經濟,而不會脫離社會主義軌道的,沒有什麼複辟資本主義的危險,因而並不可怕”。
翻閱曆年的中央文件,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從1978年到1980年,全黨對包產到戶的認識每年都有變化。群眾把這種變化風趣地比喻為:不準落戶口――勉強同意上“黑戶口”――批準上社會主義戶口。它標誌著:我國農村經濟政策,在鬥爭中不斷排除左傾思想的幹擾,逐步加大加快了改革開放的步伐。
家庭聯產承包製改變了農村的麵貌
1980年,我國農村自然災害頻繁,長期低溫,南澇北旱,冰雹、凍害、病蟲害不斷。據全國統計,共有4733萬多公頃農田受災,占全國播種麵積的30%左右。
災情如此嚴重,群眾憂心,黨和國家領導人操心。但因這一年農村政策好,人勤勞,大災之年全國糧食總產量居然高達31822萬噸,是建國以來第二個高產年,家庭副業的優勢更為明顯,純收入比上年增長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