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曆史決議論功過!走下神壇毛澤東(2)(3 / 3)

《決議》實事求是地評價了毛澤東的曆史地位,充分論述了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偉大意義,《決議》指出,毛澤東同誌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他雖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嚴重錯誤,但是就他的一生來看,他對中國革命的功績遠遠大於他的過失。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他為我們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立和發展,為中國各族人民解放事業的勝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和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建立了永遠不可磨滅的功勳。《決議》指出,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我黨許多卓越領導人對它的形成和發展都作出了重要貢獻。毛澤東思想是我們黨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將長期指導我們的行動。

《決議》的通過,標誌著中共在指導思想的撥亂反正的勝利完成。

第二節 毛澤東走下神壇,四千高幹論功過

行人中有人喊:“偉大領袖毛主席像不能去!”更多的人是沉默。

西方輿論界對此進行了種種評論。有的報刊評論說:“毛澤東時代從此結束!”港台的報刊則大叫:“大陸批毛,勢在必行。”

鄧小平盯住胡喬木,講《決議》總的要求、總的原則、總的指導思想應該有三條。

斯大林握住毛澤東的手說:“你們勝利了,勝利者是不受責備的。”

1980年8月21日,法拉奇乘坐一輛高級轎車駛進中南海。

“天安門上的毛主席像,是否還要永遠保留下去?”法拉奇問。

法拉奇又問:“那麼毛主席紀念堂不久是否將要拆掉?”

華國鋒一拍桌子,怒吼道:“這個責任我不能負,你們有意見,我可以辭職!”說完,他站起來就要走。

法拉奇問:“據說,毛主席經常抱怨你不太聽他的話,不喜歡你,這是否是真的?”

法拉奇問:“對江青你覺得應該怎樣評價,給她打多少分?”

“我總算通過了考試”。鄧小平高興地笑道。

毛澤東畫像被悄悄摘下

1980年的盛夏,改革開放已進入第二個年頭,全國人民都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身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人們刻苦鑽研,勤奮學習,創造發明,考研出國,正忙得不亦樂乎。與此同時,北京正在悄然地進行著一個行動。

7月30日,北京繁忙而酷熱,過去一向不許車輛隨便靠近的人民大會堂前,轟隆隆開來了一輛大吊車和一輛加長大卡車。這一異常情況引得行人駐足,驚得人民大會堂工作人員伸頭探望。

吊車的吊鬥不斷升高,把吊鬥裏的人送到了人民大會堂前麵的巨幅毛澤東畫像前,工作人員伸手摘下了畫像。

行人中有人喊:“偉大領袖毛主席像不能去!”更多的人是沉默。

緊接著,大吊車用鋼繩拴住人民大會堂前兩塊永久性的巨幅標語,用力一撥,將其從人民大會堂的牆麵上脫下,露出兩塊新痕。又引來一陣責問聲。

同樣的行動在全國各地、各部門、各單位間相繼開展。

毛澤東的畫像被從門楣上摘下來,從教室裏取下來,毛澤東的塑像被拆除,鋪天蓋地的毛主席語錄要麼被覆蓋,要麼被清洗。

十幾年前,各地比著把毛澤東塑像雕得堅固宏大,現在拆除可帶來了大麻煩。據說河南、湖南等地和有些部隊,因塑像太堅固不好拆除,使用了炸藥。

西方輿論界對此進行了種種評論。有的報刊評論說:“毛澤東時代從此結束!”港台的報刊則大叫:“大陸批毛,勢在必行。”

早在1979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就開始著手《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起草工作,研究如何評價毛澤東。

這是從一幅反革命標語引發的深層次的思考。當時,幾個思想極右的家夥,打出一幅反革命標語,要求“堅決徹底批判中國共產黨”“徹底批判毛澤東”。

這種自由化思潮使鄧小平警覺,中國不宜再神化毛澤東,該讓多年來被十億中國人民神化了的毛澤東從九重天上重返人間,回到人民中間,但也不允許陷入另一個極端狂熱,徹底否定毛澤東。

8月11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具體規定下發到全國各地,要求堅持“少宣傳個人”。其中,一段文字專門講到宣傳毛澤東的問題。通知說,毛澤東的畫像、語錄和詩詞,在公開場所掛得太多,這種做法很不莊重,也有損於毛澤東的形象,今後要減少到必要程度。

1979年11月,中央決定成立《決議》起草小組,指定由擔任過毛澤東秘書的胡喬木為組長,鄧力群等20名理論工作者參加起草。

鄧小平在事前把他們找到辦公室,對胡喬木說:“最近國際國內都很關心我們對毛澤東同誌和文化大革命的評價問題。”他吸了兩口“熊貓”香煙,若有所思,緩緩地說:“要對這樣一個曆史階段做出科學的評價,需要做認真的研究工作,有些事要經過更長一點的時間才能充分理解和作出評價。”

鄧小平的措辭十分嚴謹,不輕易地說“是”或“非”,而是要求科學地、曆史地評價毛澤東。不久,鄧小平又重提他在同年三月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議上提出的四項基本原則,把堅持毛澤東思想的旗幟明確樹起來,澄清了思想界的混亂。

1980年3月,胡喬木等人苦戰了幾個月擬出了《決議》提綱,3月19日,送給鄧小平審閱。

鄧小平逐條逐字逐句斟酌,之後,約請胡喬木、鄧力群等人談話。他說:“我看了起草小組的提綱,感到鋪得太寬了。要避免敘述性的寫法,要寫得集中一些。對重要問題要加以論斷,論斷性的語言要多些。”

鄧小平又說:“對曆史問題,還要粗一點,對有些錯誤意見,要硬著頭皮頂住。”

鄧小平表示:毛主席紀念堂不拆

1980年8月21日,法拉奇乘坐一輛高級轎車駛進中南海。

這是一位以善於抓住關鍵時機采訪風雲人物的著名女記者。她以獨特的方式采訪過全世界幾十位著名活動家,而且,每次都獲得成功。同行們都稱她為“時髦的記者”。

美國、越南戰爭正酣時,她隻身闖入河內,實地采訪越戰,而後又單飛華盛頓,弄得美國官員頭疼。

中東戰火綿延,危機四伏,她又來到神秘的中東,緊追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袖阿拉法特和約旦國王侯賽因,讓他們談論中東的和平進程。

東、西德國暗送秋波,眉目傳情時,她又出現在波恩、柏林;西班牙風雲變幻時,她又轉戰到了西班牙。現在,當全世界都注視中國,都注視著中國如何評價毛澤東時,她敏銳地發現,世界風雲人物在北京。

這天,鄧小平正在辦公室伏案工作,秘書進來報告:“意大利女記者奧林埃娜?法拉奇要求采訪,見不見?”

鄧小平抬起頭“哦”了一聲。他的思維在快速運動。

鄧小平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實際最高領導人後,這是他第一次單獨會見外國記者,回答記者提出的國家重大問題。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單獨會見記者,成為一個獨特的習慣。在這種場合,領導人的立場、觀點就代表國家,這對外國人來說往往不可理解。

1936年夏秋,毛澤東在延安窯洞裏會見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向他介紹中國革命及中國工農紅軍進行的史無前例的二萬五千裏長征,從那時起,這種習慣就已經形成了。

毛澤東首次訪問蘇聯時,當時蘇聯要求中國與蒙古和蘇聯同時發表一個聲明,揭穿美國國務卿艾奇遜離間中、蘇、蒙三國關係的作法。蘇聯、蒙古發表了,中國沒有書麵文字,隻是由新聞總署署長胡喬木以與記者談話的方式談了中國的意見。結果蘇聯人很不高興,指責中國人說話不算數。其實,蘇聯人還沒有習慣中國這個獨特的風格。

鄧小平清楚他在會見法拉奇時每句話的分量,他的一字一句都代表國家。同時,他又想讓中國正在進行的改革借一位名記者宣傳出去。

於是,他果斷地說:“見!我來看看,她到底有多厲害。”

鄧小平做出這個決定,是出於他的富於挑戰精神的選擇。鄧小平曾聽說過,外交場上十分厲害的前美國國家安全事務特別助理基辛格,被法拉奇尖銳的提問弄得相當尷尬,以至於事後慨歎:“接受法拉奇采訪是我一生中最愚蠢的事情。”

76歲的鄧小平精力旺盛,思維敏捷,稍作思索,已準備了如何對付法拉奇的難題,準備迎接法拉奇的“考試”。

法拉奇來到了鄧小平辦公室。鄧小平招呼她坐下後,她居然不講一點客套,開口就提要采訪的問題。

“天安門上的毛主席像,是否還要永遠保留下去?”法拉奇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