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清明時節喊除妖!老帥午夜縛四凶(12)(3 / 3)

今天,或許有人仍會對這個青年人的做法提出批評,然而,恰恰是這份假造的“遺言”,在1976年那些悲憤交加的日子裏,曾經使千千萬萬人感動得掉淚。它的原因何在呢?

我們認為,這份“遺言”中所表現的周總理在彌留之際,還緬懷先烈,還為今天中國人民的生活條件感到難過的心情,總理那種為黨為革命,為共產主義事業奮不顧身的犧牲精神,那種對同誌、對戰友的極其真摯的情意,是感人至深的,也是符合總理的思想的,這是“遺言”打動人的主要原因。而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遺言”中充分肯定了鄧小平同誌主持中央日常生活工作以來的巨大成績,明確地要小平同誌承擔更重的壓力和擔子,要小平同誌致悼詞,這符合當時全國大多數人民群眾和黨政軍幹部的願望。

“遺言”的傳播引起了“四人幫”的極大恐慌,因為這對於逐步升級的“批鄧反右”是極為不利的。

“遺言”作為“政治謠言”,成了“四人幫”壓製民意的重要把柄。然而,與此同時,《文彙報》的白紙黑字,也成了人民反擊“四人幫”的重要依據。

石頭城揭開“四五”序幕

斷斷續續的細雨,像白紗一樣籠罩著江南。清明節,似乎提前來到了南京城。

3月下旬最初的兩天裏,雨花台烈士陵園出現了南京新醫學院獻給周總理的花圈。緞帶為一個攝影者取下了。消息輾轉相傳,人們出於對“上海幫”的反感,這消息成了上海派的人取走了緞帶。於是,南京新醫學院於3月24日在南京鬧市區的新街口銀行,貼出了“誓死捍衛周總理”的大標語。這無異於在石頭城的上空,升起了一顆耀眼的信號彈。

幾乎與此同時,南京大學政治、中文、曆史三個係的學員,聯名寫信給《文彙報》編輯部,責問他們3月5日刪去總理的題詞是何用心。

3月的南京大學校園,春雨洗過的冬青樹正在抽長鮮嫩的新葉。一位播火者一次又一次地召集著公開的、半公開的會議。他就是數學係的青年教師、團總支書記李西寧。

他激昂慷慨地宣傳著自己的政治觀點,冷靜縝密地籌劃著自己的行動方案。他和他的同伴們,決定要利用那幫壞蛋還不敢公開反總理這一弱點,大張旗鼓地號召悼念總理,而且要快。他們覺得,曲高和寡,調門可以先低一些,為的是發動更多的人。他們作了周到細致的部署,並得到了學校黨委兩位書記的支持。

3月28日,不準去梅園新村,不準去雨花台的禁令透露出來,事不宜遲了。李西寧說:“我們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時刻,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他果斷地決定,搶在禁令尚未傳達之前,連夜刷出海報,第二天一早就動身。

29日,幾位學生幹部領著南大400名師生,高舉周總理的巨幅畫像,抬著大花圈,列成了幾路縱隊。高大的梧桐樹下,“光輝永照後來人”的大橫幅,作為這支隊伍的先導。他們繞道鬧市區新街口,莊嚴地向梅園新村進發。交通警為他們開放綠燈,車輛或者停駛或者繞道,各路口水泄不通。成千成萬的南京市民,佇立街邊,用淚眼注視著這支肅穆的隊伍。這支隊伍,使人民被壓製著的悲傷和憤怒重又湧動起來了!

同日晨,南京大學南園宣傳欄下麵及對麵,貼出了兩幅振聾發聵的大標語:“警惕野心家、陰謀家篡奪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權!”“革命先輩用鮮血打下的江山我們也要用鮮血來保衛!”次日,宣傳欄上又貼出了《文彙報》給南大三個係學生的複信,上邊是“看一看,想一想”六個大字,同時貼出三個係學員的題為《是粗枝大葉,還是別有用心》的大字報。

南京起火了!火勢迅猛,從校園向全市擴展,連續性的爆炸震動了整座石頭城!

29日晚7時,數學係計算機專業一年級的一行人,手拿排筆、墨汁,腋下夾著紙卷,疾步奔向南京火車站。

“這麼晚了,你們來幹什麼?”車站工人問道。

“我們來刷大標語,讓那些小醜知道,反對周總理,人民不答應!”幾十名學生爭著回答。

“好,好極了!快進,快……”

出口處的鐵門打開了,候車大廳的門開了,行李房的門開了,學生們一擁而入。

站台上正停著一列開往成都的32次車。同學們閃向車廂兩側,刷的刷,貼的貼,短短幾分鍾,幾條醒目的標語就出現在一節節車皮上。

“《文彙報》把矛頭指向周總理,罪該萬死!”

“《文彙報》向何處去?”

“警惕野心家、陰謀家篡奪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權!”

旅客們紛紛把頭伸出車窗外觀看,向學生們拍手叫好。

11點,學生們又在車站工人的協助下,在開往上海的405次列車上刷上了同樣的標語。

但是,一個多小時之後,他們用電話向鎮江詢問情況,鎮江站回答:405次車一到鎮江就被扣下,正在衝洗標語。

人們更加震怒了。第二天,當南大學生再次來到車站的時候,南京郵電學院、南京化工學院、南京汽輪電機廠“七二一”工人大學等單位的同誌也趕到了車站,而車站的職工則已經為他們準備好了水氯鬆、油漆和柏油。

看看那幫家夥怎樣衝洗!

在南來北往的一列列客車上,刷上了這樣的標語:

“誰反對周總理,就砸爛誰的驢頭!”

“揪出《文彙報》的黑後台!”

此時,學生們,車站工人們,旅客們,已經融為一體,情緒達到了沸點。人們哄笑著,無所顧忌地嘲罵著張春橋和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