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清明時節喊除妖!老帥午夜縛四凶(9)(2 / 3)

鄧小平還針對“四人幫”強調不要搞小圈子,不要搞宗派,他還強調紀律,說不要以個人名義送材料。

鄧小平的講話沒有轉彎抹角,雖然遠沒有把要說的話都說出來,但說出來的這一些已經很有分量了。

葉劍英、李先念也在發言中向江青等人提出質問和批評。

6月3日政治局又一次開會批評江青等人。會議一開始是無言僵局,張春橋在記錄本上寫著:“沉默、沉默,又沉默。”

打破僵局的葉劍英,他講了三個問題。先講反經驗主義問題。他說,3月1日出現反經驗主義(指姚文元發表的文章),全國報紙跟著來了,用反經驗主義代替反修正主義。不要隻提一個,放過另一個。一定要學習,這非常必要。不學好就沒有武器。今後中央要帶頭。有些同誌讀得多,不必拿來作私有財產。葉劍英講的第二個問題是團結。他說,不要分裂,現在不同於廬山(指九屆二中全會),那時有些同誌商量如何對付林彪,是對的。現在情況變了,過去可以交頭接耳,現在如果不變,就不利。過去一個時期不正常,如果繼續下去,就有害團結。曆來有小組織存在,就會分裂。第三是講請示報告、嚴守紀律。葉劍英說,一個時期以來幾乎重大問題都不請示報告,“11次路線鬥爭”,批走後門,批經驗主義,都是如此。以後重大問題要提交政治局討論,這個問題要引起嚴重注意。不要事先不請示,事後來糾正。不要幹擾主席,這是最大的幹擾。

6月3日的會,王洪文多少做了點自我批評。講到江青、鄧小平的爭論,他說他隻聽一方意見,沒聽小平意見,覺得應向主席報告。征求過江、張意見,向主席報告是對的。對爭論的看法有片麵性。到長沙報告主席,受到毛主席批評,錯誤主要是他。關於反經驗主義,雖然沒發表文章、講話,但對社論、新華社報告都看了,沒有認識到問題在哪裏,也沒有引起重視。以後要好好學習,要按主席安定、團結、“三要三不要”的指示辦事。對27日的政治局會議的看法,他認為多數同誌的發言是好的,對他的批評是難得的。王洪文有兩個保留,一是認為確實有幹擾(即“四人幫”的錯誤),但形勢總的是好的(換句話說,王的意思是對“四人幫”不能全麵否定);二是說11月會議批周恩來,決不能因批評江青而否定這次會議。會議的大方向沒有錯。

江青也發了言,她說27日的會,自我批評不夠,又有新的不恰當的地方,還要加深認識,上次會,她有體會。有些問題還得消化一下。還得看一點東西,再做進一步檢討。

最後,鄧小平提議會議結束,講多少算多少,向主席報告。

迫於毛澤東對“四人幫”的批評,江青無可奈何地做了一個書麵檢查:

主席、在京的政治局各位同誌:

我在四月二十七日政治局會議上的自我批評是不夠的,經幾次政治局會議上同誌們的批評、幫助,思想觸動很大,但是思想上一時轉不過來,經過思想鬥爭,我認為會議基本上開得好,政治局比過去團結了。

當我認識到“四人幫”是個客觀存在,我才認識到有發展成分裂黨中央的宗派主義的可能,我才認識到為什麼主席從去年講到今,達三、四次之多。原來是一個重大原則問題,主席在原則上是從不讓步的。

江青

一九七五年六月二十八日

江青的狂妄、狹隘、極強的仇恨心理,使她無論如何也忍受不了這樣的壓抑。不久,她離開了北京。她想換個環境,找地方宣泄心中的鬱積。9月,她到了山西大寨。

含沙射影評《水滸》

除了社會實踐,毛澤東一生酷愛讀書尤愛讀中國曆史。光是一部《資治通鑒》,他足足讀了17遍。如果不是曆史把他造就成為一位偉大的革命家,他可以成為一位一流曆史學家。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他的肌體出現了許多嚴重障礙,心髒、肺、腿都不行,走路需要別人攙扶,說法也已經吐字不清,遊泳――他最喜愛的體育活動是絕對不能進行了,即使散步也已經很困難,隻有書成了他最好的依伴,臥室、床頭、客廳到處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書。當他已經臥床不起的時候,躺在床上還是要看書。他讓人準備了兩副眼鏡,一副沒有左腿,一副沒有右腿,以便在兩邊側臥時分別使用。書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1975年8月14日,毛澤東同北京大學中文係教員蘆荻談了對《水滸》的一些看法。蘆是有關部門挑選來為毛澤東陪讀的。蘆荻向毛澤東請教了關於幾部古典小說的評價問題。毛澤東先講了《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幾部書,然後談到了《水滸》。蘆荻把毛澤東的談話做了記錄並整理出來:

《水滸》這部書,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麵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水滸》隻反貪官,不反皇帝。屏晁蓋於一百零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義,把晁的聚義廳改為忠義堂,讓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鬥爭,是地主階級內部這一派反對那一派的鬥爭。宋投降了,就去打方臘。

這支農民起義隊伍的領袖不好,投降。李逵、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是好的,不願意投降。

魯迅評《水滸》評得好。他說:“一部《水滸》,說得很分明:因為不會反對天子,所以大軍一到,便受招安,替國家打別的強盜――不替天行道的強盜去了。終於是奴才。”(《三閑集?流氓的變遷》)

金聖歎把《水滸》砍掉了二十多回。砍掉了,不真實。魯迅非常不滿意金聖歎,專寫了一篇評論金聖歎的文章《談金聖歎》(見《南腔北調集》)。

《水滸》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一回本,三種都要出。把魯迅的那段評語印在前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