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斯諾登上天安門!中美解凍北京城(19)(2 / 3)

若說是中國提出福特訪問的建議,就中國人的體會來說,這似是北京借此告訴基辛格:“下次把你的新老板帶來,我們才好談生意。”

根據隨同基辛格赴華的《紐約時報》香港特派員李利維爾德說,中國或許沒有促請美國外交承認或與台灣斷交,但他們邀請福特將對美國形成壓力,迫使美國終於宣稱,它所承認的一個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李利維爾德認為,福特接受邀請,給了美國幾乎一年時間去研究具體的表現,來滿足北京對關係正常化的要求,北京對基辛格每年來一兩次訪問已不感滿意了。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伯恩斯從北京報導說,北京的外交界人士認為,福特受邀是中國與美國修好有進展的明顯征兆。北京外交界人士還認為,除非雙方已經認定這次訪問可作為進一步促進關係正常化的重要時機,否則中國不可能邀請福特,而福特也不會接受邀請。伯恩斯推想,除非福特已獲保證,此行將有比基辛格這次訪問後官方公報中所說“坦誠、廣泛而互惠的討論”更為具體的結論,不然他不可能答應訪問中國大陸。

另一位隨行的新聞記者,《華爾街日報》的凱特利不以為毛澤東未接見基辛格具有重大的意義,他認為,未接見的原因,健康的因素大於政治的因素。因此,他相信,美國國務卿離開中國大陸的時候,顯然對現階段關係的良好及未來發展的光明感到滿意。

基辛格返國後,拒絕了沈劍虹的會見要求,這使“沈大使”覺得,他待在華盛頓的作用已接見尾聲了。

沈劍虹在返回台北述職時,曾報告行政院長蔣經國,他對在華盛頓的重擔及責任已感到心力交瘁,要求在適當的時機調回國。

沈劍虹要求國務院安排見副國務卿英格索爾,求見的目的是表明他即將退休,並為繼任人選征求同意。但美國拒絕了他的離任,英格索爾說:“國務卿和我已討論過此事,我們都覺得,目前不是換大使的時機。”

這使沈劍虹陷入非常困窘的境地。損害已造成了,由於這位“大使”顯然不再深受台灣的信任,國務院及白宮甚至更有理由不禮遇他。“沈大使”成為一位“跛足大使”。

中美關係現在十分敏感,有好長一段時間,美國國務院一直想降低華盛頓與台灣之間的“外交關係”,而改由一位代辦級人員替代昂格爾“大使”。據說,當職業外交官沙利文於1977年前往台灣擔任副館長職時,美國確已為此狀況預做籌措了。

1975年,蔣介石在睡眠中去世。“台灣大使館”在距雙橡園不遠的華盛頓大教堂舉行追悼會,由葛理翰牧師講道,抗戰後期駐華美軍總司令魏德邁致辭。當天,教堂內擠滿了人,眾議院議長艾伯特,若幹國會議員,哈裏曼州長,格林及少數國務院人員到場,但沒有福特政府中的高級官員出現。

福特原是眾議院少數黨領袖,當阿格紐副總統辭職時,尼克鬆請他出任副總統。1974年8月,尼克鬆自己辭職時,他就成為美國總統。大家都認為他是一個療傷止痛的最佳人選,使受水門案創傷後的政治恢複過來。但是福特不擅長外交事務,所以他對基辛格的信任更超過尼克鬆。與北京的關係,像其他外交問題一樣,他任由基辛格負責。

福特為人非常和氣,態度友好。他在50年代初期訪問台灣,次年又隨眾院多數黨領袖包格斯訪問中國大陸。

福特在1975年去中國大陸訪問之前,派遣幾個國會議員到北京去。其中最重要的兩個人是眾院議長艾伯特和少數黨領袖羅茲。他們在3月底以前去,4月到華盛頓。

這次議員訪問北京是福特和基辛格建議的,是北京方麵挑選他們兩位,並且不希望其他議員參加。他們搭乘美國飛機到上海,再由中國飛機接到北京。

國務院替他們作了兩次簡報,強調自1972年2月以來華盛頓和北京之間的現存關係。國務院並沒有給他們任何指示大綱或建議他們在大陸應該說什麼,或是希望發現什麼。這完全由他們自己判斷決定。艾伯特和羅茲訪問後還會有其他國會議員去北京,他們的目的是告訴中國,美國國會和行政部門一樣,有意與北京改善關係。

他們為了給北京留下一個專訪中國的好印象,拒絕了台灣和蘇聯要求順訪的請求。艾伯特不認為福特秋天訪問北京會有任何驚人之舉,至少還沒有任何跡象。根據艾伯特的想法,福特想要做的是讓中國了解他會繼續尼克鬆的改善關係政策,但是關係正常化之舉則有待於來年大選以後。艾伯特議長說,他和福特在眾院同事二十多年,相知甚深。他說,福特是一個“正人君子”,不會以犧牲台灣為代價,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

艾伯特和羅茲隻訪問了北京、上海和廣州。他們的行程完全由中國擬定,訪問了人民公社、工廠和學校。他們發現中國大陸人工作努力,很有禮貌。他們將此歸功於中國悠久的文化影響。

在北京,他們沒有見到毛澤東和周恩來。中國人員告訴他們,毛不在北京,周生病住院。他們見到的兩位高級官員是副總理鄧小平和外長喬冠華。喬外長指責美國政府未能按照上海公報定下的原則與中國關係正常化。

問到喬冠華對改善華盛頓和北京關係的看法時,喬回答說,美國政府隻要按照日本模式承認北京,不承認台北就行了。兩位議員聲稱:“但是我們不是日本,我們有我們的原則和立場。而且,我們與台灣有非常良好的關係,我們希望看到此一地區的和平,能夠不受騷亂的維持下去。”

這時候,喬冠華激動地說:“要是這樣的話,我們可以等。”

艾伯特和羅茲追問喬冠華,如果美國被迫撤離台灣,而另外一個大國――蘇俄――進來填補空隙,那會怎麼樣?喬冠華的答複是那時候中國會決定該怎麼辦。兩人又問:“蘇軍百萬陳兵貴國北疆,有何對策?”喬說:“我們不怕他們,畢竟,一百萬俄軍能夠對八億五千萬人口的國家怎麼樣?”“為什麼蘇俄在中蘇邊境陳重兵?”喬冠華的答複令兩位訪客吃了一驚:“因為他們真正的敵人是美國的第七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