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到如今,他終於明白大同黨一開始便沒安好心,明麵上是找自己進行經濟合作,暗地裏卻是把他的晉綏軍掏成空心菜,不僅挖掉了他依為靠山的晉商,也使得晉綏軍內部一部分軍官倒戈。
原本他以為自己已經足夠心,將大同黨有可能的動作都堵得死死的,卻是沒想到大同黨的手段那麼高明,在自己眼皮地下使用陽謀手段,硬生生讓晉商在不知不覺中倒向大同黨。
在麵對外有晉商威脅,內有軍官團逼迫的情況下,閻錫山一時間焦頭爛額,沒過多久便好似老去了幾十歲,原來是黑頭發裏找白頭發,現在是白頭發裏找黑頭發。
盡管如此,閻錫山依舊不願認輸,想著尋求其他勢力的援助,無奈河北的二十九軍一直和日本人處於劍拔弩張之勢,常凱申的中央軍主力又剛剛結束和桂係的酣戰,至今依然留在南方,其他勢力不是太遠就是指望不上,一時間竟好似孤家寡人孤立無援。
其實也不是真的孤立無援,至少日本人在謀求華北自治的時候有聯係過閻錫山,並承諾了無數好處。不過精明如閻錫山,又怎麼會相信日本人描繪的美好未來,相對而言,大同黨的承諾就務實許多,也是因此才會讓他陷入大同黨的陽謀而不自知。
最後無奈之下,閻錫山隻得同意蔡李等晉商和軍官團的建議,不過他深恨這些人背叛自己,於是幹脆一不做二不休,把整個晉綏軍和晉綏兩省送給大同黨,讓這些人的如意算盤最後全部落空。
不得不,閻錫山最後這一把可謂出乎所有人的預料,晉商和軍官團隻是不想大同黨離開後失去財源而逼迫閻錫山借道,根本沒想要並入大同黨,他們雖然貪財,卻也明白自己終究不可能和大同黨同道。
隻是事到如今,自己種下的惡果終究要自己去吃,在閻錫山做出這個決定後,他們已經無法阻止,也阻止不了。
相對而言,笑到最後的大同黨可謂大獲豐收,不僅開通了東征日軍的路線,還收獲了晉綏軍的近十萬人馬和兩省地盤,實力進一步擴大。
與閻錫山達成收編晉綏軍的協議後,大同黨便連續派出第一軍、第二軍、第三軍、第四軍渡過黃河,用最快的速度接管了晉綏兩省的重要城市,隨後便對晉綏軍展開了大刀闊斧的整編。
麵對大同黨的雷厲風行,晉綏軍雖然不習慣,卻也不得不老實地按照大同黨的要求進行,畢竟四個野戰軍的大同黨可不是他們能夠抵抗的,更何況這是閻錫山親自頒布的命令,絕大多數人都不敢有任何異議。
經過一番汰弱留強,最終晉綏軍改編為中國抗日義勇軍第十軍下轄三個野戰師一個騎兵旅,軍長為原晉綏軍高級將領傅作義。
至於閻錫山,經曆這次的事情後,已經失去了以前的雄心壯誌,隻想做一個寓公。於是大同黨為他保留了太原原來的府邸,還為他添加了不少來自未來的生活物品。
除此之外,一個中國抗日義勇軍副總司令的虛銜是不會缺少的,對於閻錫山這種急流勇退的人物,大同黨從來不會吝嗇,除非他以後又跳出來惹事,不過這種可能性比較,光看閻錫山現在落寞的樣子,也不知道還能熬幾年。
一年之內連續收編了大量不屬於大同黨自己的武裝力量,為了照顧那些非大同黨指揮人員,也為了今後部隊能夠如臂使指,軍銜製不得不放到黨中央會議的案頭。
盡管大同黨內部不是太喜歡軍銜這種等級森嚴的東西,在學習過現代化軍事指揮後,他們也明白軍銜在一些特殊場合的重要意義,於是經過李克己的提議,黨中央開會討論過後,第一套軍銜製正式出台,基本沿用了二十一世紀PLA的軍銜製度。
套用二十一世紀PLA的軍銜製度後,上將便隻有軍委的幾個大佬以及義勇軍的總司令和副司令,各路軍長清一色的中將,師長也是清一色的少將,極個別為大校,**騎兵旅旅長皆為大校,極個別為少將。
至於團級以下,則是和常規差不多,都是團長上校,營長少校,連長上尉,排長少尉。
比較有趣的一個現象是,由於部隊中有著數量龐大的百戰老兵,高級士官的數量幾乎是未來PLA無法想象的存在。不過由於大同黨經常從士兵中提幹,真正單純的軍士長並不是太多。(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qidian閱讀。)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