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婚姻的描述非常直白,以至於我們都懷疑這不是他們說的。我也就不多說了!
三、 中國婚姻的起源
原始人類並不需要婚姻,這跟今天的靈長類動物是一樣的,不必細說。後來有了氏族社會,采用的是集體群婚製,即一個氏族的男性或女性集體嫁到另一個氏族。這也是在進化過程中為了族群繁衍和防止亂倫導致族群退化而形成的一個習俗。再後來進入私有製社會,才有了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固定的夫妻關係,於是就產生了婚姻製度。
值得指出的是,由於婚姻產生於私有製,所以它一直與人的財產密切相關。由於男子是私有製社會的主體,所以女子一直被看作男子的財產,於是多數古代社會是一夫多妻製。搶婚、買賣妻妾等現象也源於此。私有製的財產由血緣關係中的男性繼承,為了保證血緣的純淨,就有了“處女情結”和對女子性行為的嚴格約束。
當出現了部落和國家等社會組織之後,婚姻又成了一種政治籌碼。從部族的通婚,到國家統治者之間的“聯姻”,都是試圖通過婚姻來達到政治目的。直到今天,婚姻仍被富豪家庭用於結盟和理順財產繼承關係。
至於在自然小農經濟社會,婚姻則是一種勞動的分工合作,即所謂的“男耕女織”“男主外女主內”。而對於現代社會中的老百姓,婚姻則是為了組成一個家庭,滿足人的正常生活需要的同時,承擔為家族和社會養育後代的責任和義務,也是人的一種歸宿。
很明顯,無論在哪種文化下,婚姻的起源都是對財產處理的分工、對財產分配的保護。婚姻事實上並不是一個形而上的問題,而是一個切膚的、實在的問題。2008年春節晚會,演員黃宏演了一個名叫《開鎖》的小品,其中有一個場景是這樣的: 黃宏把箱子砸開,嘩啦啦倒出一堆證件,然後連珠炮般地說出了出生證、學生證、畢業證、工作證、結婚證、獨生子女證、養老保險證、股權證、身份證等24個證。還有個人大代表,“閑得無聊”地做了些調查,搞了一個“人在證途”,說人一生要有一百多個證。
人一輩子居然有這麼多證件!除去出生證、畢業證這些沒有用的證,這麼多證裏,隻有一個證,牽扯著你的悲喜苦樂,能讓你哭,也會讓你笑;讓你沉思良久,也會讓你激情四射;讓你撕心裂肺,也會讓你心甜似蜜。這就是: 結婚證。結婚證和我們領取的其他證件還有些什麼不同之處,那就是,結婚證這個證件,是唯一不需要培訓就能上崗的證件。男人到了22歲,女人到了20歲,手拉手走進民政局,花一杯咖啡的錢,一根煙的工夫,馬上就能拿到手。手機一照,朋友圈一發,是人都知道你是朵有主的花兒了。我是1988年拿到駕駛證的,學了一年,才發給我一個實習駕駛證;我有本律師證,讀大學不算,還讓我苦讀了500天才得到,也要實習一年;我還有很多證件,都不是輕而易舉能取得的,都是經過了培訓,經過實習期後,才發給我。唯獨這張結婚證,一點培訓都沒有,而且還沒有實習期,馬上就拿到手上。
結婚證為什麼不需要培訓?為什麼不需要實習期?難道婚姻如此簡單,簡單到人人都會、根本不需要培訓和實習嗎?
恰恰相反,夫妻關係是人與人關係中最複雜的一種。夫妻關係,包含著經濟關係、家族關係、性關係、朋友關係、子女關係、工作關係等人際關係中的方方麵麵,親情、愛情、友情、激情都在其中。領取結婚證,不僅要想清楚如何一起去麵對婚姻中的每一粒鹽、每一滴酒,也要考慮清楚夫妻二人如何分工積累財產、如何分配以保護財產。
婚姻是一生的修行,夫妻之間的一切問題,都要在關係內部解決,這需要夫妻一起雙修。夫妻之道,重在經營管理。隻有學會如何處理婚姻關係,我們才能獲得一生中最世俗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