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會把企業看作是自己的(2 / 2)

巴菲特說,隻是因為每一位投資者的持股比例有多有少,他和查理·芒格才被推到了執行合夥人的崗位上,而又因為他的持股比例最高,所以才是最具有控製權的合夥人罷了。

在這裏,巴菲特意思說得很明確,就是他們從來都是把伯克希爾公司看作是大家共同擁有、好好經營的一個平台。可以為此佐證的是,伯克希爾公司的所有董事都是公司大股東,5名董事中有4人的家族財產超過一半比重投資在伯克希爾公司。

無論巴菲特個人還是伯克希爾公司的所有董事,都是真正地把公司看作是自己100%擁有的那樣去盡心盡力經營管理的,他們的長遠經濟目標,就是要實現公司每股內在價值的增長率達到最高,而不是伯克希爾公司的發展規模一定要有多大。雖然隨著伯克希爾公司的規模不斷增大,每股股票的內在價值年增長率將來一定會下滑,但至少不能低於一般美國大企業的平均增長率,這樣才對得起所有股東。

巴菲特說,伯克希爾公司旗下的那些明星經理人,如此這般地為投資者著想,迫使伯克希爾公司惜才如寶。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88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伯克希爾公司不會因為這些明星經理人到了一定年紀就讓他們退休,或者辭退他們。無論是65歲還是多少,這些人實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稀世珍寶。

他舉例說,內布拉斯加家具中心的羅絲·布拉姆金夫人1988年時已經95歲高齡,依然每個星期工作7天,戰鬥在經營管理第一線。如果她不是把企業看成是自己100%擁有的,又何必如此操心呢?

巴菲特幽默地說,這些高齡老人就像是插滿了蠟燭的蛋糕,你怎麼舍得舍棄他們呢。相比之下,他對剛剛招聘來的MBA畢業生評價就沒有這麼高了。

巴菲特說,雖然這些MBA畢業生的學曆看起來很嚇人,講起話來頭頭是道,可是對於企業的長期發展往往不會全身心地投入。從這一點上看,他們和上麵所提到的那些明星經理人差得很遠。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89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羅絲·布拉姆金夫人可能是當時美國最聰明的生意人。由於她的全身心投入,這家美國規模最大的家具中心,除了地毯銷售部門外,其他部門的營業額在過去3年中平均增長了24%。1989年第四季度該公司的地毯部門在奧瑪哈地區的市場占有率,從上年同期的67.7%增長到75.3%,相當於排列第二位競爭者的6倍!

[巴菲特智慧結晶]

巴菲特認為,如果管理層能把企業看作自己100%擁有的那樣去盡心盡力,就是投資者的福氣了。他認為,正是菲爾·利舍、本·羅斯納、羅絲·布拉姆金夫人等明星經理人,讓公司股東們變得更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