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義務教育第一人(2 / 2)

這裏所說的“家性”,就是今天的“人性化”。教育要以人為本,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動手動腦與社會實踐能力。

第二步是從官員抓起。閻錫山走馬上任山西省主席,高調向各級官員表明實施義務教育的決心和信心,提出了義務教育的目標,他重點強調:“強迫教育,既認為根本之要政,早辦一年,即早收一年之效果。”隨後,專門出台了《實行義務教育程序》,分工、責任都明確到了具體的部門和官員。

閻錫山將義務教育綁定各級官員的政績:“為區長、村長、閭長的,多設幾座學校,就是區長、村長、閭長的義務……世上萬事都可省錢,隻有出錢教子弟求學,是與自己後人積錢的法子……況且花錢辦教育是世上第一樣積德之事,你們須以此理告人民知之。”

當時,山西各縣行政開支中,教育經費所占的比例最大。到了1937年,山西有55所中學、17所師範、6所大學。黃炎培在《讀中華民國最近教育統計》中說:民國初年山西學校、學生數量的增長“速而最穩”。兵荒馬亂,何來高入學率?

閻錫山有“絕招”——他直接讓軍官去辦學,他給手下的旅長、團長、營長、連長都下了硬指標。

自1942年開始,山西全境適齡兒童的入學率,每年都能達到80%以上。

閻錫山自己也做起了興辦學校的“火車頭”。他在家鄉創辦的川至中學設附小,頭4年不收學費,每年還給學生發一身校服、一雙鞋子。這些都是閻錫山掏自己的腰包置辦的。

第三步從問責抓起。“家有二鬥糧,不當孩兒王”,說的是當時小學教師的工資很微薄。閻錫山先是大張旗鼓地倡導尊師重教。提出“小學教員事業很苦……務要實心尊崇,加意優待,使社會上養成尊敬師長的習慣”。而後多次發文為小學教師加薪,解決教員流失問題。

閻錫山對無故拒不讓孩子讀書的家庭處罰是很嚴厲的。凡學齡兒童及18歲以下之失學兒童,無故之不入學者,不僅家長要領受一定的經濟懲罰,當地官員也要負連帶責任。

“強迫教育”的力度是空前的。如1930年的猗氏縣就向省府打報告,提出增加一個“學警”警種的建議,便於直接實行強迫教育。而這之前,確實有使用過警力“強製執行”應入學者入學的。在這點上,雖然軍閥習氣用在了推廣義務教育上,但總體上來說,利大於弊。

閻錫山還非常重視學生的操守與教育質量。1919年6月開辦的山西省立國民師範學校,多數學生出身貧寒。學校規定,即使家境寬裕的也應格外節約,以減輕家庭負擔。閻錫山特別規定,如果在該校查到“在校處各酒食小鋪私聚浪費者,輕則扣除操行成績,重則勒令退學”。因為這是一所培養教師的學校,對將來為人師表者的要求就是要高一些、嚴一些。

從山西執行義務教育的情況看,閻錫山不是拿義務教育來作秀一把的空頭政客,他是具有崇高事業心的政治家,是北洋時期最優秀的政治家之一。他對實施義務教育心急如焚,竭盡其能力與智慧。

1922年6月,胡適專門撰文評價道:“閻錫山確有不可及的地方”,他決心要辦普及的義務教育,4年的師範不夠養成教員,他就設立速成的國民師範;這還不夠用,他就設更速成的傳習所。義務教育在“那貧陋的山西居然先做到了!”

教育家陶行知前後三次考察山西的義務教育後,寫出《民國十三年中國教育狀況》一文,斷言“中國除山西省外,均無義務教育可言”。

閻錫山這樣一個軍閥頭子在內憂外患的多事之秋,竟然能夠讓山西容下幾十萬張安靜的課桌,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中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