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孚直奉第一戰趕走張作霖(1 / 2)

近年來,不少研究吳佩孚軍事思想的學者達成共識,吳善於運用傳統儒家倫理治軍,提出軍人要以“忠孝為體”,絕對服從命令,嚴守紀律。他用兵極注重部隊的整體素質,常常借用關羽五百精兵破曹兵三十萬、嶽飛以八百精兵破金兵六十萬的經典戰例教育將士:兵貴精而不在多。

據說,有一次吳佩孚派出學兵團去鄭州車站迎接兩湖巡閱使王占元,適逢傾盆大雨,士兵直立雨中,紋絲不動。王占元感慨道:“說起來真慚愧,看看人家是什麼軍隊,咱們是什麼軍隊!”那麼,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吳佩孚如何以6萬精兵迎戰張作霖10多萬東北軍的呢?到底憑借什麼以少勝多,將奉軍打回東北老家?民國以來最大規模的戰爭又給近代中國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1922年4月26日,兩軍戰線迅速逼近,直軍首先發動進攻,直指天津。在兩天時間裏,陣地幾度易手,雙方死傷甚重,軍情升級。此後,直軍來勢迅猛,多次攻克奉軍防地,聲威大振。張作霖不敢輕敵,趕赴軍糧城親自督戰。

4月29日,直軍三路並進,向東路良王莊、中路廊坊、西路長辛店同時發起總攻。同日鎮威軍總司令張作霖向各部下達總攻擊令。直奉之間正麵戰爭正式打響。

東路主要在津浦線進行,直軍先聲奪人,攻克大城。張學良率兵萬餘前來增援。雙方鏖戰一夜,奉軍大敗,潰退楊柳青,直軍攻進馬廠。聽說西路奉軍大敗,本來還占據優勢的東路奉軍棄城奔逃。直軍一路進占靜海,奉軍7000餘人投降。直軍乘勝追擊,奉軍殘部退至軍糧城,全部繳械。那麼,西路戰線奉軍是如何丟城失地的呢?

西路是最關鍵的一條防線。其間經曆長辛店、琉璃河和盧溝橋三場大戰,直軍才得以占據優勢。西路奉軍司令部駐地的長辛店成為雙方的攻防焦點。直軍張福來部、董政國部向長辛店奉軍發起攻擊,突然,遭遇如雨般的密集炮火,突擊衝鋒時遭遇大片地雷陣,一時間直軍損失慘重。傍晚,直軍西路總指揮孫嶽派兵奇襲,突破奉軍陣地,殲滅千餘人。

奉軍增援部隊火速趕到,擊退直軍,收複陣地,追擊直軍到琉璃河一線,再次交鋒。吳佩孚急調補充團衝上前線,擊退奉軍,進逼長辛店。在奪取長辛店的戰鬥中,雙方展開了異常激烈的拉鋸戰,傷亡慘重。吳佩孚親自督戰,堅持一天一夜,奉軍炮火猛烈,直軍隻得邊打邊退,讓出房山。

5月2日拂曉,吳佩孚調整部署,集合西路主力,展開反攻。當雙方處於膠著狀態之時,吳佩孚麵見馮玉祥的手下驍將李鳴鍾,夜間偷襲奉軍一部,打完便走,奉軍不問緣由,一路追擊,陷入早已布下的埋伏圈與地雷陣,李鳴鍾部截斷其後路,奉軍首尾難顧,坐以待斃。

4日淩晨,直軍主力直撲盧溝橋。奉軍一部戰場倒戈,張景惠部陷入重圍,突圍後向盧溝橋潰退,直軍占領長辛店。張景惠率殘部逃往天津,所部被俘近3萬人。至此,西路奉軍徹底失敗。

長辛店大捷,直軍已穩操勝券。吳佩孚親自指揮的中路戰場上雙方都派出精銳部隊。直軍與張學良、郭鬆齡所部在霸縣一帶多次較量,數日激戰,直軍連敗。但聽說西路丟了長辛店,為保存實力,張學良決定不戰而退。直軍一路追擊,攻占廊坊。張作霖見大勢已去,軍糧城不是久留之地,遂退往灤州。

6日,直軍長驅直入軍糧城。吳佩孚特地到張大帥的大本營轉了一圈。然後凱旋天津,津城各路精英、市民紛紛夾道歡迎。他專門安排時間,向天津的北洋元老表達拜見慰問之意。一陣寒暄過後,曾當過東三省總督的趙爾巽暗示吳佩孚要戒驕戒躁。吳佩孚一點兒麵子都不給,說:“當年你起用了張作霖,如今他藐視中央,挑起戰端,禍國殃民,你也該為此負責!”趙爾巽啞口無言。

此時張作霖雖損兵折將,但還未喪失元氣,想糾集幾萬人馬,負隅頑抗。為肅清關內奉軍,直軍直搗灤州。奉軍別說與直軍短兵相接了,光是聽到吳大帥的名字都膽戰心驚,張作霖領著敗軍逃回沈陽老窩。直軍一直追到秦皇島。此後,張還不服輸,再次收拾殘部反撲秦皇島,被直軍孫嶽部打得落花流水。直到此時,張才接受英國教士從中調停,直奉簽訂停戰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