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8年,袁保恒病逝於開封任上,袁世凱失去依靠,再次返回項城老家。四世同堂的袁家正好在這一年分家,袁世凱以袁保慶唯一嗣子的身份分得了一份豐厚的家產。分家後,家裏人還是希望袁世凱走父輩的科舉之路,但袁世凱頭腦清醒得很,自知不是科舉的材料,堅決放棄走考取功名的老路,開始另尋出路。
1881年5月,22歲的袁世凱麵前擺著兩條出路:一是去天津投奔李鴻章,二是去山東登封投奔嗣父袁保慶的把兄弟、慶軍統領吳長慶。
當時李鴻章在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任上,聲望如日中天。袁世凱對李鴻章的顯赫地位非常欽羨。在洋務派提出的“練兵求強”思想的影響下,袁世凱“好讀兵書”“留心時事”,常作軍事論說,誌在練兵以“安內攘外”。袁世凱的堂叔、時任內閣中書的袁保齡,對他的見解頗為讚賞,曾情不自禁地表示,袁家“嗣武有人,亦可略慰”。
袁保齡找人為袁世凱寫了封推薦信,讓他去投李鴻章門下,但拿到推薦信的袁世凱經過三思後,最終放棄了這個機會。袁世凱很清楚,李鴻章的幕僚大都是舉人或進士出身,人才濟濟,而自己僅是一個比秀才略高的拔貢。基於這個現實,袁世凱認為,自己到李鴻章幕府難有出頭之日。因此,經過深思熟慮,袁世凱決定:放棄投奔權勢極大的李鴻章,轉而去投奔李鴻章的部下、當時駐守山東登州的淮軍將領吳長慶。以後的事實證明,袁世凱的選擇是正確的,這個吳長慶後來成為他政治生涯中遇到的第一個貴人,並幫袁世凱挖到了他政治生涯的第一桶金。
光緒七年(1881年),袁世凱來到山東登州。吳長慶作為李鴻章的一大嫡係,當時正駐防登州,督辦山東防務。袁吳兩家有著特殊的關係,吳長慶是袁保慶的結義兄弟、生死之交,當年袁保慶突然病逝的時候,便是吳長慶親自料理的喪事。
吳長慶是當時淮係的重要成員,他統率慶軍六營駐防登州,督辦山東防務,頗得李鴻章的信任和重用。這也是袁世凱不選勢大聲隆的李鴻章,而選擇當時名聲不算顯著的吳長慶的主要原因。
由於袁吳兩家的特殊關係,吳長慶對袁世凱極為照顧,處處關心、愛護和培養。而袁世凱自入吳長慶軍營,並未因自己與吳長慶的特殊關係而表現出高人一等的傲慢,也沒有世家公子慣有的放縱習氣,待人處事大方得體、謙卑有禮。
更難得的是,年紀輕輕的袁世凱剛來軍中不久,就展現出了幹練的辦事才能。他自幼熟讀兵書,又長於思考,懂得大將治軍應“恩威並施,寬猛相濟”的道理,協助吳長慶處理了很多棘手的治軍問題。袁世凱強調軍紀,嚴於執法,他常說:“服從命令者是我手足,違抗軍令者就是賊寇仇敵。我必賞必罰,絕不會有一點遷就。”
袁世凱雖然治軍極嚴,但對士卒屬下的生活卻十分關心。對於士兵的夥食日用,袁世凱下令全部要充分供給,不得有絲毫克扣;士兵中有病者他親自前往撫慰探視,命令給予特殊照顧;夜間巡查軍營,看見有在外露宿者,都招呼他們入室休息。袁世凱的這些舉措,得到了軍中上下的一致稱讚。吳長慶對袁世凱的才幹也十分認可,視他為左膀右臂,不斷提拔重用。
在局勢變幻不定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袁世凱投筆從戎,倒也不失為一個順應潮流的明智之舉。年輕的袁世凱正一步步走向他人生的輝煌,但他並不滿足於這些,期待著更大的作為,他在等待機遇,而機遇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頭腦。不久,袁世凱的機會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