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裏除奸
詩曰:金人旌旗漢家樓,遺民痛失開國侯。誰人更懷武穆誌,直斬幽燕報國仇。
大宋紹興三十二年二月。魯中大地上,朔風呼嘯,飛雪漫天。平野漠漠,天地間一片肅殺。海州大道上,一隊人馬正冒風突雪,直趨西北,往濟州方向奔去。
時值宋高宗晚年,湯思退為相。麵對北方金朝的威脅,宋廷一味退讓,但求苟安。置江北百姓於水深火熱於不顧,棄祖宗社稷而奉金主。
先些時候,一代名將嶽飛慘遭殺害,賣(國)奸賊秦檜反享高壽。劉錡憂憤病死,韓世忠掛官歸隱。仁人智士,潔身而去;奸妄小人,乘時而進。時朝中能征慣戰之將,隻餘川中吳氏,儒將虞允文等廖廖幾人。
去歲金人兵敗采石,金帝海陵王死於亂軍之中,皇室貴族完顏雍被擁立為帝(即金世宗),朝局動蕩不安。江北百姓久被金人壓軋,乘此良機,紛紛揭竿而起。一時間,中原大地上,峰煙四起。其間濟南人耿京的隊伍,擁眾二十萬餘,且攻下了濟州為據點,聲勢猶盛。
義軍人數雖多,然而兵甲不堅,人心不齊,且大都不解兵事。將領中真正通曉兵法的,隻有辛棄疾一人而已。
辛棄疾,山東濟南曆城人。其祖父辛讚,曾在金為官,但心在大宋,嚐計劃起事。可惜準備未周便已病死,以至大業未成。辛棄疾自幼受祖父教導,修文習武,結納豪傑之士,密謀起義。紹興三十一年,辛棄疾見中原百姓紛紛起事,亦率族弟辛佑之等人,聚眾兩千,投釁而起。時辛棄疾年方二十二歲。
起事不久,辛棄疾聽聞耿京的義軍聲勢浩大,心向往之,遂率眾投於耿京麾下。耿京素聞辛棄疾文武雙全,亦對其甚為敬重。
耿京率領義軍占領了濟州,複與前來彈壓的金軍展開了數場激戰,終擋不住金人鋒銳,連遭敗績。辛棄疾見形勢不利,便向耿京建議〝決策南向〞,加入宋朝軍隊。以期在江北無法堅持時,還可收兵南渡,以圖後舉。耿京深以為然,遂派辛棄疾為使,渡江晉見高宗。
宋高宗趙構雖無意北上,但為了苟安江南,亦深恐金人大舉南下。去歲海陵王南侵,就已將趙構駭得魂不附體,險些便要率領百官及後妃南逃入海以避之。幸得虞允文一戰而勝,宋高宗方始心安。是以他對可以牽製金人兵力的江北義軍十分看重。聽聞耿京遣使來朝,高宗大喜,即日召見,親授耿京為天平軍節度使,辛棄疾為右承務郎兼天平軍掌書記。並派使節前往封賞。
辛棄疾順利的完成了任務,自是歡喜。然而就在此時,義軍的內部卻發生了一件駭人聽聞的大事:義軍頭領張安國,夥同另一小頭目邵進,竟合力刺殺了耿京,並率所部投降了金人,義軍無人主持,大都潰散。
張安國攜耿京首級降金,金世宗聞之大悅,便就地授其為濟州知州。為防義軍反撲,更派五萬軍馬進駐濟州城,助張安國彈壓民眾。
辛棄疾與宋使李彪等人行至海州,乍聞噩耗,不覺驚怒交加,當即決定擒殺張安國,為耿京報仇。李彪勸辛棄疾不可輕舉妄動,辛棄疾哪裏肯聽,探明張安國已經被任命為濟州知州,徑率族弟辛佑之,統製王世隆等五十騎出城北去。
雪大如掌,北風如刀。但辛棄疾等人都是熱血滿胸,罡風割體,全然不覺其冷。雪花飄散,落到馬背上,全給馬身的熱力蒸成了股股水氣。天寒地凍,沿途並不見有軍馬出沒,眾人一路急馳,毫無阻礙地便趕到了濟州城南。
眼看濟州城已遙遙可見,辛棄疾勒住坐騎,顧左右道:“快到濟州城了,我們放慢一些,不要讓金人起疑。到了城內,大家看我眼色行事便了。”左右應諾,於是五十騎緩緩而進。
眾人到了城下,仰首觀望,卻見城頭上空蕩蕩地並無一人。城門大開,門洞內隻有七八個金兵正縮著身子在那裏躲雪。想來是金人見義軍業已潰散,戒心已去,大都回營避寒去了。辛棄疾一見大喜,暗呼道:“天助我也!”當即舉手一揮,率眾策馬直進。
門洞內那幾名金兵見這幾十騎踏雪而來,紛紛跳起,挺矛抽刀,喝道:“什麼人?快快下馬!”辛棄疾應聲跳下馬來,上前數步,抱拳笑道:“幾位大人辛苦了,在下乃你們新任知州張安國張大人的朋友,聽聞張大人高升,特地帶了這些弟兄們前來相投,以為張大人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