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不是你的皇帝,你管得著嗎?
正攻打之間,忽然背後喊聲大震,維勒馬回看,隻見魏兵鼓噪搖旗,浩浩而來。維遂令後隊為前隊,自立於門旗下候之。隻見魏陣中一小將,全裝貫帶,挺槍縱馬而出,年約二十餘歲,麵如傅粉,唇似抹朱,厲聲大叫曰:“認得鄧將軍否?”維自思曰:“此必是鄧艾矣。”挺槍縱馬而迎,二人抖擻精神,戰到三四十合,不分勝負。那小將軍槍法無半點放閑。維心中自思:“不用此計,安得勝乎?”便撥馬望左邊山路中而走。那小將驟馬追來。維掛住了銅槍,暗取雕弓羽箭射之。那小將眼乖,早已見了,弓弦響處,把身望前一倒,放過羽箭。維回頭看,小將已到,挺槍來刺,維閃過,那槍從肋旁邊過,被維挾住。那小將棄槍望本陣而走,維嗟歎曰:“可惜,可惜!”再撥馬趕來,追至陣門前,一將提刀而出曰:“薑維匹夫,勿趕吾兒!鄧艾在此!”維大驚,原來小將乃艾之子鄧忠也。維暗暗稱奇,欲戰鄧艾,又恐馬乏,乃虛指艾曰:“吾今日識汝父子也。各且收兵,來日決戰。”艾見戰場不利,亦勒馬應曰:“既如此,各自收兵,暗算者非丈夫也。”於是兩軍皆退。鄧艾據渭水下寨,薑維跨兩山安營。
公元262年,這父子倆齊上陣,何其英武!公元264年,這父子倆同車死,何其狼狽!不過兩年時光,從將軍到囚徒,真是世事難料啊!
艾見蜀兵地理,乃作書與司馬望曰:“我等切不可戰,隻宜固守。待關中兵至時,蜀兵糧草皆盡,三麵攻之,無不勝也。今遣長子鄧忠相助守城。”一麵差人於司馬昭處求救。
卻說薑維令人於艾寨中下戰書,約來日大戰。艾佯應之。次日五更,維令三軍造飯,平明布陣等候。艾營中偃旗息鼓,卻如無人之狀。維至晚方回。次日,又令人下戰書,責以失期之罪。艾以酒食待使,答曰:“微軀小疾,有誤相持,明日會戰。”次日,維又引兵來,艾仍前不出。如此五六番。傅僉謂維曰:“此必有謀也,宜防之。”維曰:“此必捱關中兵到,三麵擊我耳。吾今令人持書與東吳孫綝,使並力攻之。”忽探馬報說:“司馬昭攻打壽春,殺了諸葛誕,吳兵皆降。昭班師回洛陽,便欲引兵來救長城。”維大驚曰:“今番伐魏,又成畫餅矣!不如且回。”正是:
已歎四番難奏績,又嗟五度未成功。
未知如何退兵,且看下文分解。
這和諸葛恪上張特的當,約以百日投降一樣。
明白也晚了!
北魏的大臣崔浩這樣評價諸葛亮:“亮之相劉備,當九州鼎沸之會,英雄奮發之時,君臣相得,魚水為喻。而不能與曹氏爭天下,委棄荊州,退入巴蜀,誘奪劉璋,偽連孫氏,守窮崎嶇之地,僭號邊鄙之間,此策之下者。可與趙佗為偶,而以為蕭曹亞匹,不亦過乎?”
對於諸葛亮的過高評價,有識之士的看法,從來是和《三國演義》的推崇,一直存有歧見的。清王士禎《古夫於亭雜錄》說:“元人俞文豹稱其兄文龍駁諸葛忠武之言曰:‘孔明之才,謂之人知時務則可,謂之深明大義則未也;謂之忠於劉備則可,謂之忠於漢室則未也。’”宋葉適《梁父吟》序稱:“使亮終已不遇而抱孫長息以老於隆中者,其躬耕之獲,豈少此哉?何故自親漢魏之勞,至今遺恨而死?”
實踐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從他的決策,到他的治績,到他的用人,到他的北伐,到他對於手下名將魏延的嫉妒,這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軍師,對於他治理的蜀國,可以說是乏善可陳的。
所以,薑維非不努力,非不振作,然而,地小人單,還要按諸葛亮的方針窮兵不休,哪還會有什麼出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