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回 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馬懿克日擒孟達(3 / 3)

孟達固然是敗在大意上,但實際上是敗在對司馬懿的不以常規行事的作風甚不了解上。教條主義,本本主義,是能夠害死人的。

卻說司馬懿在宛城閑住,聞知魏兵累敗於蜀,乃仰天長歎。懿長子司馬師字子元,次子司馬昭字子尚,二人素有大誌,通曉兵書。當日侍立於側,見懿長歎,乃問曰:“父親為何長歎?”懿曰:“汝輩豈知大事耶!”司馬師曰:“莫非歎魏主不用乎?”司馬昭笑曰:“早晚必來宣召父親也。”言未已,忽報天使持節至。懿聽詔畢,遂調宛城諸路軍馬。忽又報金城太守申儀家人有機密事求見。懿喚入密室問之。其人細說孟達欲反之事,更有孟達心腹人李輔,並達外甥鄧賢,隨狀出首。司馬懿聽畢,以手加額曰:“此乃皇上齊天之洪福也!諸葛亮兵在祁山,殺得內外人皆膽落,今天子不得已而幸長安。若旦夕不用吾時,孟達一舉,兩京休矣!此賊必通謀諸葛亮。吾先破之,諸葛亮定然心寒,自退兵也。”長子司馬師曰:“父親可急寫表申奏天子。”懿曰:“若等聖旨,往複一月之間,事無及矣。”即傳令教人馬起程,一日要行二日之路,如遲立斬;一麵令參軍梁畿齎檄星夜去新城,教孟達等準備征進,使其不疑。梁畿先行,懿隨後發兵。

司馬昭比司馬師更有識見。

行了二日,山坡下轉出一軍,乃是右將軍徐晃。晃下馬見懿,說天子駕到長安,親拒蜀兵,問都督何往。懿低言曰:“今孟達造反,吾去擒之耳。”晃曰:“某願為先鋒。”懿大喜,合兵一處。徐晃為前部,懿在中軍,二子押後。又行了二日,前軍哨馬捉住孟達心腹人,搜出孔明回書,來見司馬懿。懿曰:“吾不殺汝,汝從頭細說。”其人隻得將孔明、孟達往複之事,一一告說。懿看了孔明回書,大驚曰:“世間能者,所見皆同。吾機先被孔明識破,幸得天子有福,獲此消息!孟達今無能為矣!”遂星夜催軍前行。

八天,由宛至洛至新城,共行一千二百裏,並分兵拒吳、漢救達之兵,旬有六日,拔城,斬孟達。這一場競賽,由於司馬懿的當機立斷,雷厲風行,贏得了時間,贏得了勝利,也使諸葛亮失掉了一次天賜良機。

卻說孟達在新城,約下金城太守申儀,上庸太守申耽,克日舉事。耽、儀二人佯許之,每日調練軍馬,隻待魏兵到,便為內應;卻報孟達,軍器糧草俱未完備,不敢約期起事。達信之不疑。忽報參軍梁畿來到,孟達迎入城中。畿傳司馬懿將令曰:“司馬都督今奉天子詔,起諸路軍以退蜀兵。太守可集本部軍馬,聽候調遣。”達問曰:“都督何日起程?”畿曰:“此時約離宛城,望長安去了。”達暗喜曰:“吾大事成矣!”遂設宴待了梁畿,送出城外,即報申耽、申儀知道,明日舉事,換上大漢旗號,發諸路軍馬,徑取洛陽。忽報:“城外塵土衝天,不知何處兵來。”孟達登城視之,隻見一彪軍,打著“右將軍徐晃”旗號,飛奔城下。達大驚,急扯起吊橋。徐晃坐下馬收拾不住,直來到壕邊,高叫曰:“反賊孟達,早早受降!”達大怒,急開弓射之,正中徐晃頭額,魏將救去。城上亂箭射下,魏兵方退。孟達恰待開門追趕,四麵旌旗蔽日,司馬懿兵到。達仰天長歎曰:“果不出孔明所料也!”於是閉門堅守。

以平均日行一百五十裏的速度,連續八天八夜,到達新城後,立即投入戰鬥,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真正做到兵貴神速者,莫過於司馬懿這次急行軍了。

卻說徐晃被孟達射中頭額,眾軍救到寨中,取了箭頭,令醫調治,當晚身死,時年五十九歲。司馬懿令人扶柩還洛陽安葬。次日,孟達登城遍視,隻見魏兵四麵圍得鐵桶相似。達行坐不安,驚疑未定。忽見兩路兵自外殺來,旗上大書“申耽”、“申儀”。孟達隻道是救軍到,忙引本部兵,大開城門殺出。耽、儀大叫曰:“反賊休走,早早受死!”達見事變,撥馬望城中便走。城上亂箭射下,李輔、鄧賢二人在城上大罵曰:“吾等已獻了城也!”達奪路而走。申耽趕來。達人困馬乏,措手不及,被申耽一槍刺於馬下,梟其首級。餘軍皆降。李輔、鄧賢大開城門,迎接司馬懿入城。撫民勞軍已畢,遂遣人奏知魏主曹睿。睿大喜,教將孟達首級去洛陽城市示眾;加申耽、申儀官職,就隨司馬懿征進;命李輔、鄧賢守新城、上庸。

卻說司馬懿引兵到長安城外下寨。懿入城來見魏主。睿大喜曰:“朕一時不明,誤中反間之計,悔之無及。今達造反,非卿等製之,兩京休矣!”懿奏曰:“臣聞申儀密告反情,意欲表奏陛下,恐往複遲滯,故不待聖旨,星夜而去。若待奏聞,則中諸葛亮之計也。”言罷,將孔明回孟達密書奉上。睿看畢,大喜曰:“卿之學識,過於孫吳矣!賜金鉞斧一對。後遇機密重事,不必奏聞,便宜行事。”就令司馬懿出關破蜀。懿奏曰:“臣舉一大將,可為先鋒。”睿曰:“卿舉何人?”懿曰:“右將軍張郃,可當此任。”睿笑曰:“朕正欲用之。”遂命張郃為前部先鋒,隨司馬懿離長安來破蜀兵。正是:司馬懿是個極小心謹慎的人,這次行動雖然立了功,但擅自發兵,未先奏聞,還是很犯忌的,不得不再三解釋了。

既有謀臣能用智,又求猛將助施威。

未知勝負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司馬懿,在一般讀者和觀眾的心目中,印象不佳。

這就是文學作品的力量。因為在這部流傳數百年的古典文學名著裏,他是作為諸葛亮的主要對手出現的。假設沒有他,諸葛亮的雄圖大業,至少有成功的絕對把握;由於有了他,諸葛亮終於飲恨而亡,這位中國曆史上的第一賢相,最後敗在他的手下,死在他的眼前。凡《三國演義》的讀者,或了解這段曆史的人,對司馬懿懷好感者不多,情感上過不去。

讀文學作品者,隻相信文學的真實,而不會介意曆史的真實。

司馬懿把諸葛亮置於死地,毀滅了人們心目中的偶像,當然對他毫無好感。

其實,後世老百姓的諸葛亮崇拜,是由於《三國演義》神化和美化這個人物的結果,諸葛亮頭頂上的光環,是宣傳造成的,是反複作用於人們腦海中形成的偉人定式造成的,也是因為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好的丞相實在不是很多的情況下,老百姓善良願望的寄托和向往下造成的。中國人心中的偶像,被司馬懿毀了,而且在五丈原看著他死,便不可饒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