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回 祭瀘水漢相班師 伐中原武侯上表(3 / 3)

後主覽表曰:“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孔明曰:“臣受先帝托孤之重,夙夜未嚐有怠。今南方已平,可無內顧之憂,不就此時討賊,恢複中原,更待何日!”忽班部中太史譙周出奏曰:“臣夜觀天象,北方旺氣正盛,星曜倍明,未可圖也。”乃顧孔明曰:“丞相深明天文,何故強為?”孔明曰:“天道變易不常,豈可拘執?吾今且駐軍於漢中,觀其動靜而後行。”譙周苦諫不從。於是孔明乃留郭攸之、董允、費禕等為侍中,總攝宮中之事;又留向寵為大將,總督禦林軍馬;陳震為侍中,蔣琬為參軍,張裔為長史,掌丞相府事;杜瓊為諫議大夫,杜微、楊洪為尚書,孟光、來敏為祭酒,尹默、李譔為博士,郤正、費詩為秘書,譙周為太史,內外文武官僚一百餘員,同理蜀中之事。

這兩字,是諸葛亮一生悲劇的總根子。

孔明受詔歸府,喚諸將聽令:前督部:鎮北將軍、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都亭侯魏延;前軍都督:領扶風太守張翼;牙門將:裨將軍王平;後軍領兵使:安漢將軍、領建寧太守李恢,副將:定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呂義;兼管運糧左軍領兵使:平北將軍、陳倉侯馬岱,副將:飛衛將軍廖化;右軍領兵使:奮威將軍、博陽亭侯馬忠,鎮撫將軍、關內侯張嶷;行中軍師:車騎大將軍、都鄉侯劉琰;中監軍:揚武將軍鄧芝;中參軍:安遠將軍馬謖;前將軍:都亭侯袁綝;左將軍:高陽侯吳懿;右將軍:玄都侯高翔;後將軍:安樂侯吳班;領長史:綏軍將軍楊儀;前將軍:征南將軍劉巴;前護軍:偏將軍、漢成亭侯許允;左護軍:篤信中郎將丁鹹;右護軍:偏將軍劉敏;後護軍:典軍中郎將宮雝;行參軍:昭武中郎將胡濟;行參軍:諫議將軍閻晏;行參軍:偏將軍爨習;行參軍:裨將軍杜義;武略中郎將軍杜祺,綏軍都尉盛勃;從事:武略中郎將樊岐;典軍書記:樊建;丞相令史:董厥;帳前左護衛使:龍驤將軍關興;右護衛使:虎翼將軍張苞。以上一應官員,都隨著平北大都督、丞相、武鄉侯、領益州牧、知內外事諸葛亮。分撥已定,又檄李嚴等守川口,以拒東吳。選定建興五年春三月丙寅日,出師伐魏。

225年7月諸葛亮平南班師,山路崎嶇,交通不便,回軍肯定是頗費時日的事。大軍撤回蜀中,尚未稍事休整,諸葛亮於227年正月,便要誓師北伐了。急於求功的諸葛亮,傾舉國之兵,集蜀中之將,要與曹魏決一雌雄。這種抱負,這份壯誌,這番報先主托孤之心,也許是值得讚許的。但罔顧國力,孤注一擲,連他一向提倡的吳蜀聯盟也不依靠,自然無所策應,全憑單幹,實在是個人主觀主義到了極點。

忽帳下一老將厲聲而進曰:“我雖年邁,尚有廉頗之勇、馬援之雄。此二古人皆不服老,何故不用我耶?”眾視之,乃趙雲也。孔明曰:“吾自平南回都,馬孟起病故,予甚惜之,以為折一臂也。今將軍年紀已高,倘稍有參差,動搖一世英名,減卻蜀中銳氣。”雲厲聲曰:“吾自隨先帝以來,臨陣不退,遇敵則先。大丈夫得死於疆場者幸也,吾何恨焉?願為前部先鋒。”孔明再三苦勸不住。雲曰:“如不教我為先鋒,就撞死於階下。”孔明曰:“將軍既要為先鋒,須得一人同去。”言未盡,一人應曰:“某雖不才,願助老將軍,先引一軍前去破敵。”孔明視之,乃鄧芝也。孔明大喜,即撥精兵五千、副將十員,隨趙雲、鄧芝去訖。孔明出師,後主引百官送於北門外十裏。孔明辭了後主,旌旗蔽野,戈戟如林,率軍望漢中迤邐進發。

老將之馬革裹屍精神,讓人動容,蜀軍之後繼無人窘境,令人扼腕。一個太完美的人,往往自視甚高,一個太自我欣賞的人,往往不大關心周圍的風景,一個基本上是聖賢的人,大家除了追隨外,無需努力,這就是諸葛亮累死自己的人才路線,害死眾人的幹部政策。

卻說邊庭探如此事,報入洛陽。是日,曹睿設朝。近臣奏曰:“邊官報稱諸葛亮率領大兵三十餘萬,出屯漢中。令趙雲、鄧芝為前部先鋒,引兵入境。”睿大驚,問群臣曰:“誰可為將,以退蜀兵?”忽一人應聲而出曰:“臣父死於漢中,切齒之恨,未嚐得報。今蜀兵犯境,臣願引本部猛將,更乞陛下賜關西之兵,前往破蜀,上為國家效力,下報父仇!臣萬死不恨!”眾視之,乃夏侯淵之子夏侯楙也。楙字子休,其性最急,又最吝,自幼嗣與夏侯惇為子。後夏侯淵為黃忠所斬,曹操憐之,以女清河公主招楙為駙馬,因此朝中欽敬。雖掌兵權,未嚐臨陣,當時自請出征。曹睿即命為大都督,調關西諸路軍馬,前去迎敵。司徒王朗諫曰:“不可。夏侯駙馬素不曾經戰,今付以大任,非其所宜。更兼諸葛亮足智多謀,深通韜略,不可輕敵。”夏侯楙叱曰:“司徒莫非結連諸葛,欲為內應耶?吾自幼從父學習韜略,深通兵法,汝何欺我年幼?吾若不生擒諸葛亮,誓不回見天子!”王朗等皆不敢言。夏侯楙辭了魏主,星夜到長安,調關西諸路軍馬二十餘萬,來敵孔明。正是:

欲秉白旄麾將士,卻教黃吻掌兵權。

未知勝負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爬上高位的這位夏侯駙馬,不過是一個暴得富貴的繡花枕頭而已。

把司馬懿踢到一邊,自然是這等誌大才疏的人來挑大梁了。

建安初年,曹操欲殺楊彪,那時對曹操還抱有幻想的孔融,當即警告他:“孔融魯國男子,明日當拂袖而去,不複朝矣!”但孔融及其他士族名流,到底被他借機殺了。對舊時門第的有意摧折,是曹操為其新興階層,廣開門路,吸收人才,掃清障礙。雖然,他的“惟才是舉”詔令,擢拔了不少寒族,提攜了不少人才,但因緣時會,攀龍附鳳,而頭角崢嶸,牛皮起來的垃圾廢物,也是大有人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