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回 諸葛亮智取漢中 曹阿瞞兵退斜穀(3 / 3)

文人遭遇皇帝,幸者少,不幸者多。在中國,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地處決文人,是從始皇帝贏政開始的。自打焚書坑儒,進行批量化地屠殺知識分子,有了這個先例之後,中國文人的日子,便基本上不大好過了。秦始皇這一坑,為嗣後的統治者帶了一個壞頭。從此,曆代帝王基本上都以他為榜樣,為楷模,視文人為死敵,與文人相寇仇,跟文人過不去。所以,文人遭遇皇帝,十之九,不得好果子吃。因而中國文人的安全係數,由秦朝以降,一朝不如一朝,愈晚愈糟;反過來,中國皇帝收拾文人的積極性,卻由秦始皇開始,一代勝似一代,後來居上。

有聰明的聰明人,也有不聰明的聰明人,楊修即是後者。

應該說,曹操不會善待楊修,因為楊修是楊彪的兒子,是袁術的外甥,這兩位都是他的勁敵,如此底子潮的人,他敢於使用,說明其有愛才的一麵。但後來,楊修和他的兒子曹植,已經到了“數日不見,思子為勞,想同之也”的密不可分的地步,顯然已非一般的彼此唱和的文學沙龍式交流,而是出謀劃策,糾集勢力,形成反曹丕的政治上的共同體。曹操何許人也,他有情報係統,這些“牧司爪牙使”,隨時向他呈報宮廷政治動向,這樣的危險分子,曹操不能不憂慮,一旦他不在人世,便不可控製,將不知會造成什麼樣的災難。到他死前一年,公元219年,到底把他始終不甚放心的楊修,送上斷頭台。

聰明楊德祖,世代繼簪纓。

筆下龍蛇走,胸中錦繡成。

閑談驚四座,捷對冠群英。

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

曹操既殺楊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斬之。眾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惇,下令來日進兵。次日,兵出斜穀界口。前麵一軍相迎,為首大將乃魏延也。操招魏延歸降,魏延大罵。操令龐德出戰。二將正鬥間,曹寨內火起,人報馬超劫了中後二寨。操拔劍在手曰:“諸將退後者斬!”眾將努力向前。魏延詐敗而走。操方麾軍回戰馬超,自立馬於高阜處,看兩軍爭戰。忽一彪軍撞至麵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馬。延棄弓綽刀,驟馬上山坡來殺曹操。刺斜裏閃出一將,大叫:“休傷吾主!”視之,乃龐德也。德奮力向前,戰退魏延,保操前行。馬超兵已退。操帶傷歸寨,原來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卻門牙兩個,急令醫士調治;方憶楊修之言,隨將修屍收回厚葬,就令班師,卻教龐德斷後。操臥於氈車之中,左右虎賁軍護衛而行。忽報斜穀山上兩邊火起,伏兵趕來,曹兵人人驚恐。正是:

他介入了宮廷最高層次權力分配的鬥爭漩渦中去,這才是楊修招致殺身之禍的真正原因。他錯誤地估計形勢,認為曹操愛才,有可能傳位於曹植,遂成為鐵杆的植黨。其實,對中國的統治者來說,接觸到實際的繼承問題時,所謂的“才”,絕不是首先考慮的條件。如何保持這個政權,才是第一位的選擇標準。“才”,包括才幹、才能、才智、才氣……作為一國之君來說,無才,國家機器照常運轉,而有才,則必要施展,而施展,好和壞就各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楊修太看重“才”,曹操當然也不是不看重“才”,但一涉及江山大業,詩人曹操就得讓步,把王位傳給曹丕。楊修的頭,從那時起,就不在他的脖子上了。

依稀昔日潼關厄,仿佛當年赤壁危。

未知曹操性命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曹操在殺掉楊修以後,給楊修的父親太尉楊彪寫了一封信。“操白:與足下同海內大義,足下不遺,以賢子見輔。比中國雖靖,方外未夷,今軍征事大,主簿宜守。而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謂其能改,遂轉寬舒,複即宥貸,將延足下尊門之累,便令刑之。念卿父息之情,同此悼楚,亦未必非幸也。”下麵開列他送去的禮物清單:有錦裘二領、銀杖一枚、宮絹五百匹、錢六十萬、車一乘,牛兩頭、馬一匹,驅使二人,青衣二人。“所奉雖薄,以表吾意,足下便當慨然承納,不致往返。”

殺掉你的兒子,是為你好,你不得有別的想法;送給你的禮物,你得收下,不可拒絕我的好意。這封信,其實是曹操給楊彪的哀的美敦書,讓他放老實些,同時,也是給所有反對他的皇族、貴族、士族,一個當頭棒喝的警告,小心你們的腦袋。曹操在消滅政敵時的殘忍殘酷,是很令人發指的。

曹操因為家世低微,對門第有意摧毀,早就有殺楊彪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