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望間,忽見徐庶拍馬而回。玄德曰:“元直複回,莫非無去意乎?”遂欣然拍馬向前迎問曰:“先生此回,必有主意。”庶勒馬謂玄德曰:“某因心緒如麻,忘卻一語。此間有一奇士,隻在襄陽城外二十裏隆中,使君何不求之?”玄德曰:“敢煩元直為備請來相見。”庶曰:“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親往求之。若得此人,無異周得呂望、漢得張良也。”玄德曰:“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庶曰:“以某比之,譬猶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耳。此人每嚐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玄德喜曰:“願聞此人姓名。”庶曰:“此人乃琅琊陽都人,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乃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其父名珪字子貢,為泰山郡丞,早卒。亮從其叔玄。玄與荊州劉景升有舊,因往依之,遂家於襄陽。後玄卒,亮與弟諸葛均躬耕於南陽。嚐好為《梁父吟》。所居之地,有一岡名臥龍岡,因自號為臥龍先生。此人乃絕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駕見之。若此人肯相輔佐,何愁天下不定乎?”玄德曰:“昔水鏡先生曾為備言:‘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今所雲莫非即伏龍鳳雛乎?”庶曰:“鳳雛乃襄陽龐統也,伏龍正是諸葛孔明。”玄德踴躍曰:“今日方知伏龍鳳雛之語,何期大賢隻在目前!非先生言,備有眼如盲也。”後人有讚徐庶走馬薦諸葛詩曰:
劉備送別徐庶之情,真誠感人。他之所以如此激動,很大程度上是他明白了十年來流離失所、屢起屢敗、至今無方寸立足之地的一個重要原因,僅靠他的兩位兄弟,徒有勇氣而無謀劃,無韜略,無智囊,無立國成事共圖王霸大業的輔佐,是成不了大事的。徐庶一走,他真像掉了魂似的感到無依無靠了。
痛恨高賢不再逢,臨歧泣別兩情濃。
片言卻似春雷震,能使南陽起臥龍。
徐庶薦了孔明,再別玄德,策馬而去。玄德聞徐庶之語,方悟司馬德操之言,似醉方醒,如夢初覺,引眾將回至新野,便具厚幣,同關、張前去南陽請孔明。
且說徐庶既別玄德,感其留戀之情,恐孔明不肯出山輔之,遂乘馬直至臥龍岡下,入草廬見孔明。孔明問其來意。庶曰:“庶本欲事劉豫州,奈老母為曹操所囚,馳書來召,隻得舍之而往。臨行時,將公薦與玄德。玄德即日將來奉謁。望公勿推阻,即展生平之大才以輔之,幸甚。”孔明聞言,作色曰:“君以我為享祭之犧牲乎?”說罷,拂袖而入。庶羞慚而退,上馬趕程,赴許昌見母。正是:
此時的諸葛亮,還是站在世事紛爭以外的一個冷眼旁觀者呢!自然應該這樣反責徐庶。
囑友一言因愛主,赴家千裏為思親。
未知後事若何,下文便見。
《三國演義》是一部講計謀的書,自然也是一部講謀士的書。書中的謀士,除了良莠之分,好壞之別,高低之差,善惡之異外,成敗之不同,命運之順逆,結局之悲歡,後世之褒貶毀譽等等,也是大相徑庭的。在三國所有的謀士中,最典範的,最不朽的,最堅貞卓絕的,最出類拔萃的,莫過於為其目標奮鬥到底,“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了。但這個謀士中最光輝的典型,並不是最成功的,“出師未捷身先死”,便是最大的遺憾。
而在三國期間,那個賈詡,卻是一個不可等閑視之的人物。從助紂為虐開始,到為張繡出謀劃策反曹;到為曹操、曹丕父子效力。計無不立,謀無不成,也是這部書裏唯一大獲全勝的謀士。賈詡在殺掉那麼多謀士和文化人的曹操手下,居然能平安活到耄耋之年,功成名就而逝。這位最懂得在“伴君如伴虎”的環境下求生存的謀士,才是最傑出的謀士。這就是執拗地去做成一件事,和機變地去做成一件事兩者之間的差異。然而,一個有著堅定信仰而無我的人,為信仰付出代價,和那些並無堅定信仰卻有我的人,總能順水行舟,如魚得水,究竟誰更值得後人欽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