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了!人處於劣境時,最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神經質,理智控製不住感情,於是不該出的紕漏出了,而且,所產生的後果更具有破壞性。
是夜,侯成暗至馬院,盜了那匹赤兔馬,飛奔東門來。魏續便開門放出,卻佯作追趕之狀。侯成到曹操寨,獻上馬匹,備言宋憲、魏續插白旗為號,準備獻門。曹操聞此信,便押榜數十張射入城去,其榜曰:
大將軍曹特奉明詔,征伐呂布。如有抗拒大軍者,破城之日,滿門誅戮。上至將校,下至庶民,有能擒呂布來獻,或獻其首級者,重加官賞。為此榜諭,各宜知悉。
次日平明,城外喊聲震地。呂布大驚,提戟上城,各門點視,責罵魏續,走透侯成,失了戰馬,欲待治罪。城下曹兵望見城上白旗,竭力攻城。布隻得親自抵敵,從平明直打到日中,曹兵稍退。布少憩門樓,不覺睡著在椅上。宋憲趕退左右,先盜畫戟,便與魏續一齊動手,將呂布繩纏索綁,緊緊縛住。布從睡夢中驚醒,急喚左右,卻都被二人殺散,把白旗一招,曹兵齊至城下。魏續大叫:“已生擒呂布矣。”夏侯淵尚未信,宋憲在城上擲下呂布畫戟來,大開城門。曹兵一擁而入。高順、張遼在西門,水圍難出,為曹兵所擒。陳宮奔至南門,為徐晃所獲。
真為呂布一哭!古往今來有多少蓋世英雄,常常敗於這種不經意的疏忽上。要是不打這頓瞌睡的話,誰能奈何得了他?其實,這看似偶然的失敗,卻也是必然的難以逃脫的結局。因為凡英雄多自信,而多自信,則缺乏毋庸稍懈的戒備之心,於是就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完蛋了。
曹操入城,即傳令退了所決之水,出榜安民。一麵與玄德同坐白門樓上,關、張侍立於側,提過擒獲一幹人來。呂布雖然長大,卻被繩索捆作一團。布叫曰:“縛太急,乞緩之。”操曰:“縛虎不得不急。”布見侯成、魏續、宋憲皆立於側,乃謂之曰:“我待諸將不薄,汝等何忍背反?”憲曰:“聽妻妾言,不聽將計,何謂不薄?”布默然。須臾,眾擁高順至。操問曰:“汝有何言?”順不答。操怒,命斬之。徐晃解陳宮至,操曰:“公台別來無恙?”宮曰:“汝心術不正,吾故棄汝。”操曰:“吾心不正,公又奈何獨事呂布?”宮曰:“布雖無謀,不似你詭詐奸險。”操曰:“公自謂足智多謀,今竟何如?”宮顧呂布曰:“恨此人不從吾言。若從吾言,未必被擒也。”操曰:“今日之事當如何?”宮大聲曰:“今日有死而已。”操曰:“公如是,奈公之老母妻子何?”宮曰:“吾聞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親;施仁政於天下者,不絕人之祀。老母妻子之存亡,亦在於明公耳。吾身既被擒,請即就戮,並無掛念。”操有留戀之意,宮徑步下樓,左右牽之不住。操起身,泣而送之。宮並不回顧。操謂從者曰:“即送公台老母妻子回許都養老,怠慢者斬。”宮聞言,亦不開口,伸頸就刑。眾皆下淚。操以棺槨盛其屍,葬於許都。後人有詩歎之曰:
生死無二誌,丈夫何壯哉!
不從金石論,空負棟梁材。
輔主真堪敬,辭親實可哀。
白門身死日,誰肯似公台?
據《三國誌》引《英雄記》,呂布被曹操俘獲,曾表示,我待諸將不薄,沒想到緊急關頭,一個個都叛了我。曹操跟他老相識,也無所謂客氣不客氣,對他說:老兄,你背著你的妻妾,與這些部下的老婆偷雞摸狗,能說是厚待他們麼?呂布啞然。其實曹操也好色,不過不吃窩邊草。
陳宮當年放曹操一馬,是出於反對董卓的立場一致,並非因為曹操其人,對張操、王操也會高抬貴手的。曹操此刻無論怎樣作態,隻是貓在捉住老鼠後的一場死亡遊戲罷了。雙方敵對到如此程度,有我無你,有你無我,已無任何共同之處,絕不會放虎歸山的。陳宮明知死不可免,又何必遷延時日呢?
“恨此人不從吾言”的“恨”字,倒提醒後來人放聰明些,千萬別與成不了氣候、耳朵根子軟的人共事,早晚要倒黴的。
方操送宮下樓時,布告玄德曰:“公為坐上客,布為階下囚,何不發一言而相寬乎?”玄德點頭。及操上樓來,布叫曰:“明公所患,不過於布。布今已服矣,公為大將,布副之,天下不難定也。”操回顧玄德曰:“何如?”玄德答曰:“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布目視玄德曰:“是兒最無信者。”操令牽下樓縊之。布回顧玄德曰:“大耳兒!不記轅門射戟時耶?”忽一人大叫曰:“呂布匹夫!死則死耳,何懼之有!”眾視之,乃刀斧手擁張遼至。操令將呂布縊死,然後梟首。後人有詩歎曰:
洪水滔滔淹下邳,當年呂布受擒時。
空如赤兔馬千裏,漫有方天戟一枝。
縛虎望寬今太懦,養鷹休飽昔無疑。
戀妻不納陳宮諫,枉罵無恩大耳兒。
又有詩論玄德曰:
傷人餓虎縛休寬,董卓丁原血未幹。
玄德既知能啖父,爭如留取害曹瞞。
從去除眼前的勁敵看,借刀殺人,這句話說得極有分量。從長遠的戰略目標看,讓曹操養虎遺患,對劉備要更有利些,可見這一時期的劉備,還不十分地具有雄圖大略,遠見卓識。給呂布留一條命,將來倒黴麻煩的,必是曹而不是劉,何必勸曹殺呂呢?太短見了。看,他後來叮囑關、張“勿犯曹公軍令”這句話,充分表現了他當時甘心居下的心態。說明劉備固有知曹的一麵,也有畏曹的一麵,更有不敢與曹角力的一麵。
卻說武士擁張遼至,操指遼曰:“這人好生麵善。”遼曰:“濮陽城中曾相遇,如何忘卻?”操笑曰:“你原來也記得。”遼曰:“隻是可惜。”操曰:“可惜甚的?”遼曰:“可惜當日火不大,不曾燒死你這國賊。”操大怒曰:“敗將安敢辱吾?”拔劍在手,親自來殺張遼。遼全無懼色,引頸待殺。曹操背後一人攀住臂膊,一人跪於麵前,說道:“丞相,且莫動手。”正是:
乞哀呂布無人救,罵賊張遼反得生。
畢竟救張遼的是誰,且聽下文分解。
呂布在曆史上是一個被否定的人物,然而在文學中,在讀者頭腦中,卻並不是完全被否定的人物。這也許是文學的力量吧。
為什麼呂布能得到讀者的這份寬諒呢?第一,他驍勇善戰,幾乎無人能打敗他;第二,他和貂蟬,英雄美人,是一個至死不渝的愛情至上主義者;第三,無論如何,是他殺掉了惡貫滿盈的董卓,為民除害;第四,轅門射戟,是呂布一生中的頂峰之作,救了劉備一命。包括他不殺劉備家小,包括他憐妻惜女,都說明他的性格中不太壞的一麵。
加之他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極易上當,陳登幾句話一說,主意就變了。甚至為曹操把他視作“饑則為用,飽則蕩去”的鷹犬,而沾沾自喜。大概中國人害怕莫測高深,就比較喜歡這個單線條的呂布了。
《資治通鑒》卷六十二,記述了他轅門射戟的過程,這是正史,而非演義。由此可見他不是一個毫無心術的人,也會用計。而此計之荒誕,很帶有呂布的性格色彩,以一箭而定和戰,曠古未聞,而此兒戲一般的主意,居然成功,說明呂布是有把握為劉備解除厄難的。但想不到劉備在白門樓上,“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一句話,卻斷送了呂布的命。
按老百姓的看法,劉備就很不夠意思了。他臨死前目視劉備曰:“是兒最無信者!”“大耳兒,不記轅門射戟時耶?”這番斥責在讀者心裏,便把兩人的分量稱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