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鬥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嚴白虎(3 / 3)

時有嚴白虎,自稱“東吳德王”,據吳郡,遣部將守住烏程、嘉興。當日白虎聞策兵至,令弟嚴輿出兵,會於楓橋。輿橫刀立馬於橋上。有人報入中軍,策便欲出。張紘諫曰:“夫主將乃三軍之所係命,不宜輕敵小寇。願將軍自重。”策謝曰:“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親冒矢石,則將士不用命耳。”遂遣韓當出馬。比及韓當到橋上時,蔣欽、陳武早駕小舟,從河岸邊殺過橋裏,亂箭射倒岸上軍。二人飛身上岸砍殺,嚴輿退走。韓當引軍直殺到閶門下。賊退入城裏走了。策分兵水陸並進,圍住吳城。一圍三日,無人出戰。策引眾軍到閶門外招諭,城上一員裨將,左手托定護梁,右手指著城下大罵。太史慈就馬上拈弓取箭,顧軍將曰:“看我射中這廝左手。”說聲未絕,弓弦響處,果然射個正中,把那將的左手射透,反牢釘在護梁上。城上城下人見者無不喝采。眾人救了這人下城。白虎大驚曰:“彼軍有如此人,安能敵乎!”遂商量求和。次日,使嚴輿出城,來見孫策。策請輿入帳飲酒。酒酣,問輿曰:“令兄意欲如何?”輿曰:“欲與將軍平分江東。”策大怒曰:“鼠輩安敢與吾相等!”命斬嚴輿。輿拔劍起身,策飛劍砍之,應手而倒,割下首級,令人送入城中。白虎料敵不過,棄城而走。策進兵追襲,黃蓋攻取嘉興,太史慈攻取烏程,數州皆平。白虎奔餘杭,於路劫掠,被土人淩操領鄉人殺敗,望會稽而走。淩操父子二人來接孫策,策使為從征校尉,遂同引兵渡江。嚴白虎聚寇,分布於西津渡口。程普與戰,複大敗之,連夜趕到會稽。

古雲:“人無信不立。”這信,既有被人信的一麵,也有能信人的一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信和義並立,是衡量人的重要標準。

從救孔融起,太史慈的每一個鏡頭,都十分出色。

從孫策由袁術處押玉璽,借兵馬起家,在蕩平地方豪強,鏟除盜賊,立足江東以後,向北不敢與袁術爭鋒,向西也難與劉表較量,此其時,趁各路諸侯逐鹿中原、無暇旁騖之際,向吳越腹地縱深開拓,奠定未來吳國的天下,是一個最好的時機。

會稽太守王朗欲引兵救白虎,忽一人出曰:“不可!孫策用仁義之師,白虎乃暴虐之眾,還宜擒白虎,以獻孫策。”朗視之,乃會稽餘姚人姓虞名翻字仲翔,見為郡吏。朗怒叱之。翻長歎而出。朗遂引兵會合白虎,同陳兵於山陰之野。兩陣對圓,孫策出馬,謂王朗曰:“吾興仁義之兵,來安浙江,汝何故助賊?”朗罵曰:“汝貪心不足,既得吳郡,而又強並吾界,今日特與嚴氏雪仇。”孫策大怒,正待交戰,太史慈早出。王朗拍馬舞刀,與慈戰。不數合,朗將周昕殺出助戰,孫策陣中,黃蓋飛馬接住周昕交鋒。兩下鼓聲大震,互相鏖戰。忽王朗陣後先亂,一彪軍從背後抄來。朗大驚,急回馬來迎。原來是周瑜與程普引軍刺斜殺來,前後夾攻。王朗寡不敵眾,與白虎、周昕殺條血路,走入城中,拽起吊橋,堅閉城門。孫策大軍乘勢趕到城下,分布眾軍,四門攻打。王朗在城中見孫策攻城甚急,欲再出兵,決一死戰。嚴白虎曰:“孫策兵勢甚大,足下隻宜深溝高壘,堅壁勿出。不消一月,彼軍糧盡,自然退走。那時乘虛掩之,可不戰而破也。”朗依其議,乃固守會稽城而不出。孫策一連攻了數日,不能成功,乃與眾將計議。孫靜曰:“王朗負固守城,難可卒拔。會稽錢糧大半屯於查瀆,其地離此數十裏,莫若以兵先據其內。所謂‘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也。”策大喜曰:“叔父妙用,足破賊人矣。”即下令於各門燃火,虛張旗號,設為疑兵,連夜撤圍南去。周瑜進曰:“主公大兵一起,王朗必出城來趕,可用奇兵勝之。”策曰:“吾今準備下了,取城隻在今夜。”遂令軍馬起行。

王朗這一次被孫策打敗,見諸史實。隨後,曹操不得不默認孫策自領會稽太守職,隻好將王朗征回許都,封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在《三國演義》裏,這個王朗最後是被諸葛亮罵死在兩軍對陣的戰場上。其實,《資治通鑒》太和二年載:“冬,十一月,蘭陵成侯王朗卒。”看來,說書人的興之所至,背離曆史也太遠了些。

劫糧,是當時軍家慣用的伎倆。

卻說王朗聞報孫策軍馬退去,自引眾人來敵樓上觀望,見城下煙火並起,旌旗不雜,心下持疑。周昕曰:“孫策走矣,特設此計,以疑我耳。可出兵襲之。”嚴白虎曰:“孫策此去,莫非要去查瀆?我引部兵與周將軍追之。”朗曰:“查瀆是我屯糧之所,正須提防。汝引兵先行,吾隨後接應。”白虎與周昕領五千兵出城追趕。將近初更,離城二十餘裏,忽密林裏一聲鼓響,火把齊明。白虎大驚,便勒馬回走,一將當先攔住,火光中視之,乃孫策也。周昕舞刀來迎,被策一槍刺死,餘眾皆降。白虎殺條血路,望餘杭而走。王朗聽知前軍已敗,不敢入城,引部下奔逃海隅去了。孫策複回,大軍乘勢取了城池,安定人民。不隔一日,隻見一人將著嚴白虎首級,來孫策軍前投獻。策視其人,身長八尺,麵方口闊,問其姓名,乃會稽餘姚人,姓董名襲字元代。策喜,命為別部司馬。自是東路皆平。令叔孫靜守之,令朱治為吳郡太守,收軍回江東。

一開始,孫吳的目標就是江東。他去禱告漢光武廟,也隻求保佑他能在江東立業。嚴輿欲與他平分江東,掉了腦袋,如今總算立定腳跟了。

卻說孫權與周泰守宣城,忽山賊竊發,四麵殺至。時值更深,不及抵敵,泰抱權上馬。數十賊眾用刀來砍,泰赤體步行,提刀殺賊,砍殺十餘人。隨後一賊躍馬挺槍,直取周泰,被泰扯住槍,拖下馬來,奪了槍馬,殺條血路,救出孫權。餘賊遠遁。周泰身被十二槍,金瘡發脹,命在須臾。策聞之大驚。帳下董襲曰:“某曾與海寇相持,身遭數槍,得會稽一個賢郡吏虞翻薦一醫者,半月而愈。”策曰:“虞翻莫非虞仲翔乎?”襲曰:“然。”策曰:“此賢士也,我當用之。”乃令張昭與董襲同往,聘請虞翻。翻至,策優禮相待,拜為功曹;因言及求醫之意。翻曰:“此人乃沛國譙郡人,姓華名佗字元化,真當世之神醫也,當引之來見。”不一日引至,策見其人童顏鶴發,飄然有出世之姿,乃待為上賓,請視周泰瘡。佗曰:“此易事耳!”投之以藥,一月而愈。策大喜,厚謝華佗。遂進兵殺除山賊,江南皆平。孫策分撥將士,守把各處隘口;一麵寫表申奏朝廷,一麵結交曹操,一麵使人致書與袁術取玉璽。

卻說袁術暗有稱帝之心,乃回書推托不還,急聚長史楊大將、都督張勳、紀靈、橋蕤、上將雷薄、陳蘭等三十餘人,商議曰:“孫策借我軍馬起事,今日盡得江東地麵,乃不思報本,而反來索璽,殊為無禮。當以何策圖之?”長史楊大將曰:“孫策據長江之險,兵精糧廣,未可圖也。今當先伐劉備,以報前日無故相攻之恨,然後圖取孫策未遲。某獻一計,使備即日就擒。”正是:

不知江東圖虎豹,卻來徐州鬥蛟龍。

不知其計若何,且聽下文分解。

小人是不能得誌的,一旦手中握有什麼權勢實力、財寶本錢、精神依托、仙丹靈藥時,便馬上坐不住金鑾殿,神飛色舞,亢奮不寧,手腳無措,五官挪位。袁術有了那塊傳國玉璽後,便像得了病似的要當皇帝了。

周瑜設計擒獲太史慈,為公元198年(漢獻帝建安三年)事。

那年,周瑜、孫策同齡,二十三歲,太史慈,三十三歲,都是出乎我們所能想象的年輕。也許東漢時期的中國人,平均壽命要低,年近半百,大概就算老了,否則,孫權不會張嘴“老賊”,閉嘴“老賊”地對曹操口出不遜的。這不是《三國演義》小說中的虛構,而是見諸陳壽《三國誌》。據《資治通鑒》,孫策收太史慈,立委重任,竟派他去撫安劉繇餘部,他將行時,眾人嘀咕,“‘慈必北去不還。’策曰:‘子義舍我,當複從誰?’餞送閶門,把腕別曰:‘何時能還?’答曰:‘不過六十日。’慈行,議者猶紛紜言遣之非計,策曰:‘諸君勿複言,孤斷之詳矣,諸君勿憂也。’慈果如期而反。”他不但完成任務,還為孫策的兼並政策,先就作好安排。

如今,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又有多少能幹得這樣大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