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在楊奉手下,縱有非凡武藝,不過爾爾。後來隨曹操南征北戰,功勳卓著,封爵封侯。可見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假如他遇不上曹操,也會像韓愈所說的那樣,即使是一匹名馬,最後也是“抵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而庸碌一生。所以,一個低能兒再兼瞎眼的領導,不但發現不了人才,還會耽誤、埋沒,甚至戕害人才的。
郭汜敗了一陣,次日點軍,又殺至營前來。徐晃當先出馬。郭汜大軍八麵圍來,將天子、楊奉困在垓心。正在危急之中,忽然東南上喊聲大震,一將引軍縱馬殺來,賊眾奔潰。徐晃乘勢攻擊,大敗汜軍。那人來見天子,乃國戚董承也。帝哭訴前事。承曰:“陛下免憂,臣與楊將軍誓斬二賊,以靖天下。”帝命早赴東都,連夜駕起,前幸弘農。
卻說郭汜引敗軍回,撞著李傕,言:“楊奉、董承救駕往弘農去了。若到山東,立腳得牢,必然布告天下,令諸侯共伐我等,三族不能保矣。”傕曰:“今張濟兵據長安,未可輕動。我和你乘間合兵一處,至弘農殺了漢君,平分天下,有何不可!”汜喜諾。二人合兵,於路劫掠,所過一空。楊奉、董承知賊兵遠來,遂勒兵回,與賊大戰於東澗。催、汜二人商議:“我眾彼寡,隻可以混戰勝之。”於是李傕在左,郭汜在右,漫山遍野擁來。楊奉、董承兩邊死戰,剛保帝後車出,百官宮人,符冊典籍,一應禦用之物,盡皆拋棄。郭汜引軍入弘農劫掠。承奉保駕走陝北。傕、汜分兵趕來。承、奉一麵差人與傕、汜講和,一麵密傳聖旨往河東,急召故白波帥韓暹、李樂、胡才三處軍兵,前來救應。那李樂亦是嘯聚山林之賊,今不得已而召之。三處軍聞天子赦罪賜官,如何不來?並拔本營軍士,來與董承約會,一齊再取弘農。
忽而咬得死去活來,忽而親得難解難分,除非沒記性的狗,奚能為之?
一敗塗地。
當時各路諸侯均可聽命,為什麼獨召這些人馬保駕?以賊討賊,引狼入室,決非亂世顛倒,失去理智,而是各懷鬼胎,暗打算盤的結果。因為所有圍繞統治者的親信,總像一堵圍牆,生怕別人(尤其比他們強的人)擠進來,打破已有的平衡。不管是曹操,還是袁紹,都是些望而生畏的角色,不能不考慮到請神容易送神難的後果,這也是楊彪那封詔書遲遲不發的隱衷吧。
其時李傕、郭汜但到之處,劫掠百姓,老弱者殺之,強壯者充軍。臨敵則驅民兵在前,名曰“敢死軍”。賊勢浩大。李樂軍到,會於渭陽。郭汜令軍士將衣服物件拋棄於道。樂軍見衣服滿地,爭往取之,隊伍盡失。傕、汜二軍四麵混戰,樂軍大敗。楊奉、董承遮攔不住,保駕北走。背後賊軍趕來,李樂曰:“事急矣,請天子上馬先行。”帝曰:“朕不可舍百官而去。”眾皆號泣相隨。胡才被亂軍所殺。承、奉見賊追急,請天子棄車駕步行。至黃河岸邊,李樂等尋得一隻小舟作渡船。時值天氣嚴寒,帝與後強扶到岸,邊岸又高,不得下船。後麵追兵將至,楊奉曰:“可解馬韁繩接連,拴縛帝腰,放下船去。”人叢中國舅伏德挾白絹十數匹至,曰:“我於亂軍中拾得此絹,可接連拽輦。”行軍校尉尚弘用絹包帝及後,令眾先掛帝往下放之,乃得下船。李樂仗劍立於船頭上,後兄伏德負後下船中。岸上有不得下船者,爭扯船纜,李樂盡砍於水中。渡過帝後,再放船渡眾人。其爭渡者,皆被砍下手指,哭聲震天。既渡彼岸,帝左右止剩得十餘人。楊奉尋得牛車一輛,載帝至大陽。絕食,晚宿於瓦屋中。野老進粟飯,上與後共食,粗糲不能下咽。
次日,詔封李樂為征北將軍,韓暹為征東將軍,起駕前行。有二大臣尋至,哭拜車前,乃太尉楊彪、太仆韓融也。帝後俱哭。韓融曰:“傕、汜二賊,頗信臣言。臣舍命去說二賊罷兵。陛下善保龍體。”韓融去了。李樂請帝入楊奉營暫歇。楊彪請帝都安邑縣。駕至安邑,苦無高房,帝後都居於茅屋中,又無門關閉,四邊插荊棘以為屏蔽。帝與大臣議事於茅屋之下,諸將引兵於籬外鎮壓。李樂等專權,百官稍有觸犯,竟於帝前毆罵;故意送濁酒粗食與帝,帝勉強納之。李樂、韓暹又連名奏保無徒、部曲、巫醫、走卒二百餘名,並為校尉、禦史等官。刻印不及,以錐畫之,全不成體統。
除逃難活命外,還有何事可議?中國人這種死要麵子活受罪的阿Q精神,最可笑。
我真懷疑在官本位的社會中,這幅升官圖會是最後的一次洋相?
卻說韓融曲說傕、汜二賊。二賊從其言,乃放百官及宮人歸。是歲大荒,百姓皆食棗菜,餓莩遍野。河內太守張揚獻米肉,河東太守王邑獻絹帛,帝稍得寧。董承、楊奉商議,一麵差人修洛陽宮院,欲奉車駕還東都。李樂不從。董承謂李樂曰:“洛陽本天子建都之地,安邑乃小地麵,如何容得車駕?今奉駕還洛陽是正理。”李樂曰:“汝等奉駕去,我隻在此處住。”承、奉乃奉駕起程。李樂暗令人結連李傕、郭汜,一同劫駕。董承、楊奉、韓暹知其謀,連夜擺布軍士,護送車駕,前奔箕關。李樂聞知,不等傕、汜軍到,自引本部人馬,前來追趕。四更左側,趕到箕山下,大叫:“車駕休行,李傕、郭汜在此!”嚇得獻帝心驚膽戰。山上火光遍起,正是:
前番兩賊分為二,今番二賊合為一。
不知漢天子怎離此難,且聽下文分解。
偷雞摸狗,小痞子永遠改不掉的惡習。
在《阿Q正傳》中,這位流氓無產者與王胡、與小D的兩場戰鬥中,我們充分領教了這類文明程度相對落後,文化水平相對低下,生活資源相對匱乏,社會環境相對惡劣的底層人士,所表現出來的物極必反的異常心態:第一,他們絕對不怕無恥;第二,他們絕對以屬於動物本能的刺激反應方式,即刻生出極具爆破力的衝動;第三,他們絕對不計一切後果,絕對不顧一切秩序、規範、倫常、道德,馬上迸發出可怕的破壞力。
反觀這場以漢獻帝為籌碼的爭奪戰中,那些從匹夫董卓派生出來的,一蟹不如一蟹的徒子徒孫們的表演,便知道中國封建社會能夠拖延數千年而不變革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