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時間:1236~1283
文天祥,這位矢誌抗元、以身殉國的南宋遺臣,700多年來一直得到世人的緬懷和稱讚,即使在元人所修的《宋史》中也被讚為“偉人”,這正是因為在他身上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和愛國主義的高尚情操。
官場排擠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後改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20歲時就中進士,理宗寶四年(1256),對策集英殿,擢為第一。考官王應麟向皇帝祝賀,認為得到了一位賢才。因為文天祥在對策中,對時局、國事和民情都有一針見血和直抒胸臆的議論和評價,在社稷危亡之際,他更為關心的不是學問,而是國家民族的命運。
景定(1260~1264)初年,文天祥就以自己的不畏權奸而聞名朝野。他力諫理宗不要重用號稱“董閻羅”的宦官董宋臣,而董宋臣恰恰就是文天祥的頂頭上司。結果,文天祥被排擠出臨安,差知瑞州(今江西高安)。度宗即位後,他又被重新召回臨安,相繼出任禮部郎官、尚書左郎官等職。然而生性耿介忠讜的文天祥再次得罪了朝中台諫,被罷去所有職務,第二次被排擠出官場。鹹淳六年(1270),文天祥再次被召回臨安,出任崇政殿說書、學士院權直、玉牒所檢討官,並由此進入了朝廷權力的中樞機關。可是這一次,文天祥又得罪了權相賈似道。他在草擬製書時,針對賈似道一次次借口養157中國通史49南宋病退休而實際上要挾度宗的行徑提出了批評,於是他第三次被排擠出了官場。
臨危受命
德元年(1275),元軍在蕪湖丁家洲大敗賈似道率領的宋軍,宋軍水陸兩軍主力幾乎全部喪失,長江防線頓時崩潰,臨安危急!南宋朝廷已經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隻有號召各地勤王。
然而詔書發出了一道又一道,各地的響應者卻寥寥無幾。時任江西提刑的文天祥毅然率兵勤王來到臨安府。但此時,元朝大軍已經進逼到臨安城下。南宋的兩位宰相留夢炎和陳宜中置國事於不顧,相繼潛逃。謝太後決心向元軍主帥伯顏投降,為此,半日之內升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並派其赴元軍大營議和。在元營,文天祥不為所屈,義正詞嚴地進行抗爭。伯顏見其拒絕在投降問題上合作,遂將文天祥扣留不返。
就在文天祥在敵營一次次拒絕元人威逼利誘的勸降活動之時,宋恭帝卻已經率文武百官,向元朝正式投降了。但宋恭帝的兩個兄弟——趙和趙,卻在張世傑的護送下遠逃閩廣,並組織起流亡政府。看到希望的文天祥,從鎮江趁夜逃亡到達真州(今江蘇儀征)。文天祥曾欲請兩淮之兵合縱抗戰,但不為所用,且遭到淮東製置使兼知揚州李庭芝的猜疑。於是輾轉逃避至溫州,複收兵轉戰。後終因力寡勢孤,屢戰屢敗,在海豐北麵的五坡嶺被元軍張弘範部擊潰並俘虜。
失敗的英雄祥興元年(1279),張弘範率元軍水師對南宋行朝進行了最後的圍剿。文天祥也被挾持到了山。張弘範企圖借重文天祥的影響力,說服南宋行朝投降,這當然遭到了文天祥的拒絕。文天祥在零丁洋上(廣東中山南邊的海麵)寫下了著名的《過零丁洋》作為自己的回答,詩雲:“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拋絮,身世飄搖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弘範讀後慨歎:“好人,好詩!”
此後,文天祥被押解到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非常敬重他的人品和才學,指示有關官員加緊進行勸降工作。元人先後以其妻女、弟弟勸降,甚至派出投降了的宋恭帝和另一位狀元宰相留夢炎出來做說客,都遭到了文天祥的斷然決絕。忽必烈仍然不甘心,再派平章政事阿合馬出麵勸降,開出元朝宰相的價碼來利誘文天祥,文天祥終究不為之所動。至元十九年(1283),誓死不屈的文天祥最終在大都菜市口英勇就義,時年47歲。人們在收殮他的遺骸時,發現了他臨刑前寫給自己的讚:“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