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機遇麵前,眼快、嘴快都不如手快。
我國古代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三個財主在一起散步,其中一個發現前方有一個閃閃發光的金錠,眼神頓時僵住了。幾乎同時,另一個人大叫起來:“金錠。”話音未落,第三個人已經俯身把金錠撿起來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機遇麵前,眼快、嘴快都不如手快。
機遇很重要,對機遇的反應也同樣重要。機遇不等人,稍縱即逝,再者,機遇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誰都有機遇,那麼最終誰能抓住機遇呢?反應敏捷就會“捷足先登”。被喻為“台灣第一打工王”、“台灣億萬富翁”的台灣川惠集團總裁劉延林說:“機遇,對每個人來說應該是平等的,但為什麼有人捕捉不到,有人捕捉得到呢?關鍵在於你是不是積累了捕捉機遇的本領。就像狩獵,等了很久很久,獵物來了,你卻放空槍,隻能眼睜睜地看著獵物消失。捕捉獵物的本領,就是及時抓住機遇的本領。同樣,發現了機遇,有的人能夠牢牢抓住,有的人卻眼睜睜地看著機遇溜走。”
馬雲創業並不是從互聯網開始的,1991年,他在杭州電子工學院任英語講師的時候,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譯社,用業餘時間接了一些外貿單位的翻譯活,成立了杭州首家外文翻譯社。1994年底,馬雲首次聽說互聯網。1995年初,受浙江省交通廳委托,馬雲到美國催討一筆債務。在西雅圖,對計算機一竅不通的馬雲第一次上了互聯網。朋友向他介紹,讓他輸入一個詞時,他輸入了“beer”(啤酒)這個詞,結果顯現的有德國、美國等地的啤酒,唯獨沒有中國的。他好奇地輸入了“China”(中國),電腦的反應是“沒有數據”。而在輸入中國曆史時,出現的隻有一篇50個字的短文。馬雲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沒有中國的東西?
剛剛學會上網,他就想到了為他的翻譯社做網上廣告,上午10點他把廣告發到網上,中午12點前就收到了6份分別來自美國、德國和日本的E-mail,說這是他們看到的有關中國的第一個網頁。敏感的馬雲意識到“這裏有大大的生意可做”!
討債之旅結束了,回到杭州的馬雲隻有一個瘋狂的念頭:要做一個網站,把國內的企業資料收集起來放到網上向全世界發布,利潤則來自向企業收取的費用。此時,剛剛步入而立之年的馬雲已經是杭州十大傑出青年教師,校長還許諾給他外事辦公室主任的位置。但是,馬雲放棄了在學校的一切待遇,毅然下海。
此時,互聯網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還是非常陌生的東西。即使在全球範圍內,互聯網也剛剛開始發展。在這樣的情形下,在尚未開通撥號上網業務的杭州,馬雲就已經夢想著要用互聯網來開公司、贏利。這個想法立即遭到了親朋好友的強烈反對,但是,他力排眾議,決心要幹,問題隻是想把困難認識得更清楚些。
1995年4月,馬雲和妻子再加上一個朋友,湊了2萬元,租了間房,就這樣專門給企業做主頁的網絡公司誕生了,網站取名“中國黃頁”,英文名為ChinaPages,成為中國最早的互聯網公司之一。那時候,很多人還不知互聯網為何物,但馬雲很執著,他天天都提醒自己:互聯網是影響人類未來生活30年的3000米長跑,你必須跑得像兔子一樣快,又要像烏龜一樣耐跑。
3個月後,臨近杭州的上海才正式開通互聯網,馬雲的業務量開始激增。在各企業紛紛忙著建立自己主頁的時候,馬雲的先見之明為他帶來了豐厚的利潤。當時,製作一張主頁,中英文對照的2000字內容,一張彩照,開價就是2萬元。不到3年,馬雲就輕輕鬆鬆地賺了500萬元,並在國內打響了知名度。
市場永遠是公平的,誰先搶到誰就先發大財。因此,在財富路上要勇於做“第一人”。機遇是成功的杠杆。當機遇來臨時,我們必須迅速抓住它,抓住它就等於抓住了成功之門的把手。
其實,很多大富豪並沒有學過經濟學,他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行動力強:一旦發現機遇,就把機遇牢牢地抓在手中!
在《英國十大首富成功的秘訣》一書裏,作者分析當代英國頂尖富豪的致富秘訣時指出:“如果將他們的成功歸結於深思熟慮的能力和高瞻遠矚的思想,那就片麵了。他們真正的才能在於他們審時度勢後付諸行動的速度,這才是他們最了不起的,這才是使他們出類拔萃、位居實業界最高、最難職位的原因。‘現在就做,馬上行動’是他們的座右銘。”
§§第九輯 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