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想起這樣一個一個場麵,我都能更深地理解,魯迅先生為什麼把《史記》叫做“無韻之《離騷》”。散文雖然沒有韻腳,但這樣的文字,長歌當哭,難道不是最偉大的詩篇嗎?什麼是詩?真正的詩,不是那些分行押韻、整齊錯落的句式,真正的詩是一種心情,是一種狀態,是一種人格,是一種人在世間的尊嚴和自由。
今天,我們說的是漢語,寫的是漢字,我們的民族叫漢族,這一切來自於高祖劉邦所開辟的大漢,但是,在我們的觀念裏,高祖的形象永遠比不上那個英年早逝的西楚霸王。是誰給了我們這樣的成見?恰恰就是太史公司馬遷。得了江山,奠定大漢,又怎麼樣?一直到今天,為什麼那麼多電影、小說,不斷地改編著“楚漢之爭”的題材?因為項羽失了天下,得了英名。而劉邦得了江山,卻丟了名譽。司馬遷寫下的這些英雄俠客,一直都占據著中國人的心。
在曆史判斷和道德判斷的夾縫中,我們看見中國文人心中永不泯滅的俠客夢。太史公是在歌頌項羽嗎?太史公是一直在歌頌自己心中的大夢。不然的話,他不會為了李陵去冒死上諫,他不會對這樣一個平生沒有交情的人有這麼深的同情,他也就不至於因此被下獄,被處以宮刑。李陵是漢代飛將軍李廣的嫡孫。從李廣那個時候,這種征戰邊關的英雄豪氣就已經有了。多少年後,唐人不還是在吟唱“秦時明月漢時關”嗎?不是還在想“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嗎?何況李廣的時代距離司馬遷那麼近,他的心中放不下李廣,也放不下李陵,他要冒死去替他們辯護。他是一個書生,辯護不起作用,改變不了李陵被滿門抄斬的命運,同時他還搭上了自己。他內心慘痛嗎?他的人生失敗嗎?自曆史角度來看,我覺得他太成功了。倘若不是這樣,怎麼能夠誕生一部獨成一家之言的《史記》?倘若不是這樣,又怎麼能夠留下千古文人的俠客大夢?
“注釋1”曹植(192—232),三國魏詩人。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詩歌多為五言,前期之作多抒寫人生抱負及宴遊之樂,也有少部分反映了社會動亂。後期諸作集中反映其受壓迫的苦悶和對人生悲觀失望的心情。其詩善用比興手法,語言精練而辭采華茂,對五言詩的發展有顯著影響。也善辭賦、散文,《洛神賦》尤著名。
“注釋2”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淩鮮卑。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三國·魏·曹植《白馬篇》]
“注釋3”楛矢(hùshǐ):用楛木做杆的箭。
“注釋4”猱(náo):猿類,善攀緣,上下如飛。
“注釋5”螭(chī):傳說中的猛獸,如龍而黃。
“注釋6”《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西漢司馬遷撰。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注釋7”項羽(前232—前202),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市西南)人。楚將項燕之後。少有大誌。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從叔父項梁在吳(今江蘇蘇州)起義。項梁戰死後,秦將章邯圍趙,楚懷王任宋義為上將軍,羽為次將,率軍往救。宋義到安陽(今屬河南)逗留不進,他殺死宋義,親率兵渡漳水救趙,在巨鹿之戰中摧毀秦軍主力。秦亡後,自立為西楚霸王,並大封諸侯王。楚漢戰爭中,為劉邦擊敗。最後從垓下(今安徽固鎮東北,沱河南岸)突圍到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