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不爭輸贏,路在腳下(2)(3 / 3)

禪師聽了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心平氣和地說:“想要不淋雨,就要自己找傘。真正悟道的人是不會被外物幹擾的。雨天不帶傘,一心隻想著別人肯定會帶傘,肯定會有人幫助自己的,這種想法最是害人。總想著依賴別人,自己不肯努力,到頭來必定是什麼也得不到。”

本性是人生來就有的,隻不過有的人還沒有找到,平時不去尋找,隻想依靠別人,不肯利用自己潛在的資源,隻把眼光放在別人身上,這樣又怎麼能夠取得成功呢?所以,成功者不是等機會到來,而是要靠自己去創造。惟有會創造機會的人,才能建立自己的事業。

在美國,有一位窮困潦倒的年輕人,即使身上全部的錢加起來也不夠買一件像樣的西服。他的父親是一個賭徒,母親是一個酒鬼,他從小在家庭暴力中長大,學業一無所成,成了街頭的混混,直到他二十歲的時候,一件偶然的事情刺激了他,使他下定決心走一條與父母迥然不同的路,活出個人樣來。他想做演員,拍電影,當明星。“一定要成功”的驅動力促使他認為,這是他今生今世惟一可以出頭的機會,最後的成功可能。

當時,好萊塢共有500家電影公司,他逐一數過,並且不止一遍。後來,他根據自己認真劃定的路線與排列好的名單順序,帶著自己寫好的量身訂做的劇本前去拜訪。但第一遍下來,所有這500家電影公司沒有一家願意聘用他。

麵對百分之百的拒絕,這位年輕人沒有灰心,他相信每一次拒絕都是一次學習,一次進步。從最後一家被拒絕的電影公司出來之後,他複又從第一家開始,繼續他的第二輪拜訪與自我推薦。

在第二輪的拜訪中,500家電影公司依然拒絕了他。

第三輪的拜訪結果仍與第二輪相同。這位年輕人咬牙開始他的第四輪拜訪,當拜訪完第349家後,第350家電影公司的老板破天荒地答應願意讓他留下劇本先看一看。

幾天後,年輕人獲得通知,請他前去詳細商談,就在這次商談中,這家公司決定投資開拍這部電影,並請這位年輕人擔任自己所寫劇本中的男主角。為了那一刻,他已經做了足夠的準備,終於可以一試身手,完全有信心做好一切。機會來之不易,他自然拚盡全力,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這部電影名叫《洛奇》。這位年輕人的名字就叫席維斯·史泰龍。現在翻開電影史,這部叫《洛奇》的電影與這個日後紅遍全世界的巨星皆榜上有名。

史泰龍的健身教練哥倫布醫生這樣評價他:“史泰龍每做一件事都是百分之百地投入。他的意誌、恒心與持久力都是令人驚歎的。他是一個行動家。他從來不呆坐著讓事情發生——他主動地令事情發生。”

對大多數人來說,世界是公平的,每個人都有同樣的生命,同樣的時間,而之所以人有高低、平凡與偉大之分,是因為每個人所付出的不同。聰明的人是生命的主宰,愚蠢的人被生活左右。隻有積極的行動,去為自己開拓事業,成功才會隨之而來。

10.弦緊弓斷,學會放鬆

一個人看見有個老和尚在和一群孩子用堅果玩遊戲,就取笑他是個瘋子。

這位老和尚發現有人在嘲笑自己,就在路中放了一把鬆了弦的弓。然後,他問:“聰明人,你猜猜看,我這麼做是什麼意思?”

四周的人逐漸圍攏過來。那人苦思了很久,也沒弄明白老和尚的意思。他隻好認輸,向老和尚求教。

老和尚解釋說:“如果你老是把弦繃得太緊,弓很容易就會折斷,可是,如果你把它放鬆了,要使用時就能拉弓上弦了。”

生活就是這樣,不要把心弦繃得太緊,否則一旦斷了就無法挽回了。

有一位居士,在酷熱難當的天氣耕種院前的一塊土地,親手把種子撒到地裏。

忽然,在菩提樹寬闊的樹陰下,有個幽靈的幻象出現在他麵前,居士很驚訝。這個幽靈用親切的口吻說:“我是佛祖,你在這裏做什麼?”

“在我童年的時候,您叫我到螞蟻那裏去,我看到它們的所作所為,從它們那裏學會了勤奮和積蓄。我從前學到什麼,我現在就在做什麼。”居士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