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從文理,辛夷車兮結桂旗。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此乃戰國時期楚國屈平所作,自天下於秦贏政統一,繼而“焚書坑儒”後,以致世間罕有人知,因此有“此祭祀曲出,天下必生巨變”一說。
隋大業十二年,唐王李淵於太原擁兵自立,李密糾結一眾義軍以瓦崗山為據點,宇文化及挾持楊廣退至江都,王世充立楊通為傀儡皇帝,以洛陽為都……天下自此一分為四,楊姓王朝名存實亡。
十數載後,唐王李淵擊敗宇文化及、王世充,收服瓦崗軍。所謂分久必合,天下至此終於又由李姓一統。李淵於“唐王”為由,取國號“唐”,定都長安,數年後退位於次子李世民,號太宗。
太宗於位數十載,一生功績赫赫。“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潮海百重波,陽山千裏雪。回戌危風火,層巒引高節。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由太宗李世民的詩當中,可以看出當時大唐將士們的豪情壯誌,以及太宗的驍勇善戰。
然則,人終究會生、老、病、死,就連英明神武的太宗李世民亦如此。貞觀二十三年,太宗逝於長安,李治繼位,是為高宗。
數載後,高宗欲立武氏媚娘為後,遭除長孫氏外諸臣反對,然而高宗一意孤行,將其立為聖德皇後。
此時,天下已有眾多有能之士出現,已隱隱有與朝庭相抗相成之勢。他位有的是宗室權貴,有的不是,但他們的能力,卻足以左右大唐江山。
吳王李恪,太宗十二子;辯機,白馬寺譯經和尚;止莫,魏相三子;還有問星樓卦師遼瓊,宗師院安恒以及主管各潘王貢品的朝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