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 卒奉命嚴盤詰 君臣熟視竟相忘(2 / 3)

焉?”因沽村酒獻師,大家同酌,草草為歡。住了三日,師弟四人方才起身往雲南去。在路耽耽擱擱,直到永樂元年正月,方到雲南。

果然雲南離京萬裏,別是一天。人看見,隻知是三個和尚,一個道人,並沒別樣的猜疑。故師弟四人,放下心腸,要尋一個叢林為駐棲之地。訪知永加是個大寺,遂往投之。那寺中當家的老和尚,叫做普利,看見建文形容異眾,又見兩僧一道,皆非凡品。又想起昨夜伽藍①托夢,說明日午時,有個文和尚,乃是天降的大貴人,領三個徒弟,要借這寺中棲身,你可殷勤留他,若怠慢不留,定遭神誦。恰好今日午時,果然有師弟四人來投,說要借寓,即時就滿口應允,備齋款待。建文師弟四人,也安心在永加寺寄跡,按下不題。

且說廖平自師脫去,門軍捉住他草庵和尚,解與知府。廖平雖叫人與知府辯明放了,卻紛紛傳說廖侍郎家窩藏建文帝。他著了忙,恐在家有禍,遂棄家隻身走出,要往雲南尋師。又恐不僧不俗,難以追隨,隻得向東而走。

不期走到會稽,盤纏用盡,資身無策,竟自負柴薪上街貨賣,以給衣食。這事且不表。

再說史仲彬與師分別之時,曾約明年三月於襄陽廖平家相會,時刻在心。

一到正月盡,即起身往襄陽而來,至三月初三日,方到廖平家裏。細細訪問,方知廖平為前番之事,已將家眷移住於漢中,自家遁去,不知何方,隻留下仆人看屋,以待眾人來會。再問仆人:“曾有誰先在此?”仆人道:“隻得牛爺在內。”仲彬忙入去相見,各訴別來之情:“不知師曾到雲南也不曾?

又不知今日之約,能踐也不能踐?”

過了六日,忽見馮走來,相見時,細問行藏,馮說自家行遁在夔州教書,並說了路中逢師,要往雲南,留住三日之事。二人又問:“師到雲南,不知可有居停之地?又不知今日之約,複能來踐麼?”馮道:“自師行後,我不放心,正月中,即到雲南去訪看。喜得師已安居於永加寺中。說起今日之約,不敢來踐。恐舊事複發,故命我來,一者通知眾弟子,二者訪廖君消息,三者就約諸弟子,明年八月會於吳江,即便作天台之遊。”仲彬、景先聽了,放開心腸。又過了數日,眾弟子俱陸續來到,唯梁良玉不至。再細細訪問,方知已物故了,大家感傷了一番。說了師相約之話,方各各回去。唯牛景先留住在西山不去,馮仍回雲南,報知諸事。

建文見廖平家中無恙,心中放下,但不知他行遁何處,未免有懷。及聽到梁良玉物故,不勝悲涕。自此無事,潛蹤匿影在永加寺,過著日子。到了永樂二年正月,建文想起吳江之約,便打點起身。此時馮已先告回,約於天台相會矣,隻與兩和尚一道人相伴而行。知牛景先住在西山,要會他同往,故就往襄陽。訪知前知府已去,舊事無人提起,遂大著膽,竟到西山來見景先。景先忽見師到,歡喜不勝。建文竟先遣景先,到吳江報信,然後僧道們慢慢而來。將近四安,程濟道:“明日辰時,我師又有一難。我四人可拆做四處孤行,方不犯它之忌。若聚在一處同走,未免動人耳目。”建文聽了吃驚,忙問道:“此難得免麼?”程濟道:“不但今日可免,由此終身亦可免矣。但凡大難臨身,必身親曆方才算得,若枉道避之,則違天命矣。本可不言,但恐臨事師驚,故先說破耳。”到了次日,程濟取出兩件襤褸舊僧衣,替建文穿在身上,又取一個瓦缽盂,叫他托了,裝做沿路乞食之狀。又囑咐①伽藍——佛教傳說中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