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叛逆時期(1 / 1)

相信每一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有過叛逆的時候,可能大,可能小。我也不知道我的叛逆問題是大是小,來,我說給你們聽。

我是個女孩,但是我的行事作風完全和女孩不搭邊,我好似骨子裏有風,注定流浪。我的叛逆期,足夠令家長頭疼。我不是一個乖孩子,但我向往做一個乖孩子,我也想好好地聽爸爸媽媽的話,認真學習好好考大學。可是事實,都不是我想的那樣子。

先來說成績吧,從初三開始,我的成績就嚴重偏科,和同學朋友之間的排名差距也就出來了。我喜歡文字,喜歡用文字記錄的一切,不喜歡字母,不喜歡數字。我可以文科成績全班第一,理科成績倒數第一。語文老師口中的好苗子,數學老師口中的沒出息。媽媽也曾暑假讓我去老師家補課過,但是我的偏科現象好像真的根深蒂固,久而久之,媽媽也放棄了。於是我中考沒有任何意外的落榜。

最後隻能去上了職中,但是我自己主張報了一個計算機專業。有人看到這,就奇怪了,你文采好,不應該選擇關於藝術方麵的專業嗎?怎麼會選擇了一個需要很大腦筋的計算機專業?這連我媽也不懂我這個選擇的意思。她還問過我,你什麼時候喜歡邏輯方麵的東西啦?因為啊以後的社會,是互聯網的社會,我想在這個社會上生存下去,我得去學一些能適應社會的東西。我熱愛文字,不代表我就會一直以文字為中心。

最開始的時候,在班上,我是真的不好過,什麼都聽不懂,簡直跟天書一樣,我在自己給自己找罪受。想過中途另改專業,想過要放棄。但最終都被自己的理智扼殺在搖籃裏。我是不聰明,但我執著又相信後天可以靠勤能補拙。每天上課拚命記筆記,記了一本又一本,然後課後再自己慢慢琢磨。我不是學霸,我是學酥。後來,我開始喜歡上了這個叫做計算機的東西,我喜歡去挑戰它。在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編程。有誰會想到,一個理科那麼差的孩子,會喜歡計算機中邏輯性最強,最難搞的東西。為什麼喜歡呢?是收獲。每次看到自己敲的好長一段代碼成功轉換為自己所做的那個東西時,就有種吾家有兒初長成的感覺。

終於,蝸牛爬到了人們的視線裏麵,能讓人們清楚的看到了它。

底下該回歸正傳說叛逆了。我吧,十五六歲的時候,好像把叛逆發揮到了極致。有次,和媽媽吵架,具體是因為什麼原因,現在已經記不清了,因為小事。自己一個人,誰也沒有告訴,背起行囊,第一次來到了一個傳說中很了不起的城市:上海。第一次自己體驗到在社會上生存是一件多麼難得事。口袋裏就帶了二百多塊錢,除去從家來的車費八十,還剩一百二十多。陌生,沒有一個認識的朋友。不知道去哪裏,不敢告訴家裏人。百度上說,坐地鐵可以省很多錢,還可以去很多地方。我第一次坐地鐵,那時候,我甚至不知道幾號線到幾號線,甚至不知道地鐵站的入口在哪,甚至不知道怎麼檢驗票進去,我就問哪,問清楚了就上地鐵,沒有明確的目的地,就隨地鐵坐著,看上哪個地段就下車。飄啊飄,在飄的第一天,我的錢就不夠了,連找個睡覺的地方都沒有。在馬路上走啊走啊,一直走,很迷茫。也開始反思自己,很開始後悔自己和媽媽吵架,還自己一個人出來。

因為太年輕,正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第二天,爸爸從南京專門趕過上海來找我,那天,下雨。讓我回家,可是我不想回去,骨子裏都有股倔勁兒,爸爸沒有辦法,臨走的時候給了我五百塊錢,他和我說,“你媽媽一個人在家也不容易,她也是為你好,你有的時候也得諒解下你的媽媽。”後來,在上海獨自呆了三天的我,終於按耐不住回家了。回到家後,媽媽什麼也沒說,依舊對我笑嘻嘻的,我那時就在想,我媽媽是做了多大的思想鬥爭才能如此平靜的麵對我這個剛剛離家出走回來的女兒。

處於叛逆期的我,第一次覺得自己有愧於父母。他們辛辛苦苦的把我們養這麼大,為的是等他們老了還有個孩子可以陪著他們,養著他們終老。有句話說得好啊“世界上所有人可以都不愛你,但是,帶你來到這個世界的人一定很愛你。沒有人能比得上他們對你的愛。”

當你不繁忙的時候,打一個電話吧,就問候一下自己家中的父母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