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兄弟得誌封藩王(1 / 3)

王母娘娘蟠桃園的蟠桃分為三品。一品:九千年一開花九千年一結果,吃一個與天地共存;二品:六千年一開花六千年一結果,吃一個即刻成仙;三品: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吃一個長生不老。每一次成熟的蟠桃數量都很少。因此,王母娘娘舉辦蟠桃大會時,隻有上等的神仙才能獲邀參加。

主持籌辦蟠桃大會,是一個討好王母娘娘、巴結玉皇大帝、交列位星宿、識各路上仙的好機會。發請柬、排座次……金杯玉盞、瓊漿玉液……挑選、采摘蟠桃……,老龍王敖廣熱情殷勤、盡心盡力,忙的不亦樂乎。

敖乙派一個隨從送了一封信給敖甲,稱,自己的老嶽父黃河老龍王留他一家多住些日子,他自己也想去一趟昆侖山,看望一下師父和師兄弟,懇請恩準。敖甲巴不得敖乙不在他眼前晃悠呢,立刻照準。

蟠桃大會舉辦的非常圓滿,王母娘娘非常高興,玉皇大帝特意留敖廣在天宮多盤桓幾日。

三年多過去了,敖乙一點兒消息也沒有。敖甲的主政當的順風順水、有滋有味的,好不愜意。

七月十五,東海龍宮大朝之日。

太陽剛剛跳出了海麵,敖甲就端端正正的坐在了敖廣寶座前左側的龍椅上,文武大臣依官階規規矩矩的分列兩廂。三聲螺號響過,宮裏宮外肅嚴,大臣依次述職。

突然,敖甲的心中“呯!”的一跳,他默默地掐指一算,心中暗叫一聲:“不好!”急忙伸手示意大臣暫停稟奏,喚千裏眼、順風耳上前,吩咐他們速速前去查明敖乙的動向。

剛過了半個時辰,千裏眼就急匆匆的回來了:“啟稟主政,二太子調集重兵,沿廟島列島一線設防,嚴陣以待,不知所為何故。”敖甲剛要詢問具體情況,順風耳慌忙忙奔了進來:“啟稟主政,出大事了。黃河老龍王已表奏天庭,盛讚二太子德能,細陳二太子功勞,懇請玉帝降旨,設藩賞賜,請封二太子為渤海龍王。”敖甲大驚,眾臣失色。大殿內一下子靜的似乎從海麵上扔一粒沙子落到大殿的地上都能清晰的聽到沙子落地的聲音。

——————

渤海是中國的內海,在遼寧省、河北省、天津市、山東省之間,基本上為陸地所環抱,形似一個葫蘆,僅東部以渤海海峽與黃海相通,麵積7.7萬平方公裏。渤海海峽口寬59海裏,有30多個島嶼,其中較大的有南長山島、砣磯島等,總稱廟島群島或廟島列島。

——————

過了大約半刻的功夫,敖甲才回過神來,他有點兒緊張的問道:“列,列位愛卿,有何應對良策?”

老刀魚王昂然出班,高聲喊道:“主政,敖乙所為就是謀反,他就是亂臣賊子。本藩願親率大軍蕩平渤海。”

一些武將立即請求出兵征討,其中多數為敖甲的黨羽。

敖甲心中殺意剛起,他的肚子就疼痛起來。他知道,這是通天教主的紫珠在作怪。他的耳邊響起了師父的聲音:“敖乙圖謀不軌與你爭鬥起來,你隻可降服他,斷不可取他性命。否則,敖乙命休之時,就是徒兒魂飛魄散之時。”

龜丞相急慌慌出班跪倒:“啟稟主政,老臣認為,應立即派千裏眼赴天庭請老大王回來定奪。輕易啟動刀兵絕非東海之福哇。”

許多文武大臣紛紛附和龜丞相,其中多數為敖乙的親信。

敖甲覺得老丞相言之有理,心中的殺意剛退,他的肚子就停止了疼痛。

大殿上就像狂風吹過的海麵一樣,文武大臣吵吵嚷嚷互不相讓,甚至推搡起來。

敖甲發現,東海老鮫王穩穩地站在哪兒一動不動、一言不發。敖甲心中有了底,他抬手“啪,啪……”拍了拍龍書案,等大殿上安靜下來之後,說道:“列位愛卿,先回去休息吧,明日早朝再議。請老鮫王留步。”

老鮫王與敖廣是結拜兄弟,兩位在朝上是君臣在朝下稱兄道弟。敖甲和弟弟妹妹都尊稱老鮫王為老叔父。老鮫王最喜歡敖甲和敖乙。

敖甲令內侍給老鮫王搬來了一把椅子,然後秉退了左右。

老鮫王坐下來之後,敖甲恭敬的問道:“老叔父,依您之見,敖乙之事究竟如何處置為好?”老鮫王盯著敖甲的眼睛,慢慢的說道:“賢侄,老叔父有幾句話想問你,你要如實回答。”“老叔父,請講。侄兒一定如實回答。”敖甲說完,欠了一下屁股。“那好。我問你,你是否想除掉敖乙?”敖甲心中一動,肚子立即疼了起來,他急忙站了起來:“侄兒對天發誓,侄兒決無此念頭。”說完,他的肚子立馬兒就不疼了。“那好。”老鮫王微微一笑,壓低了聲音,“賢侄認為自己什麼時候能當上東海龍王?”敖甲一怔,老鮫王怎麼會問這個問題?他也壓低了聲音:“老叔父是知道的,我父王吃過九千年一開花九千年一結果的蟠桃。這一次,我父王應王母娘娘之邀主持蟠桃大會,又能吃上蟠桃了。如果玉帝不召我父王位列天庭星宿,可以說我永遠也當不上東海龍王。”“嗯~,說的是大實話。”老鮫王拍了一下大腿,“那麼,賢侄就甘心情願永遠當大太子嗎?”“這個……,侄兒……當然不願意。”敖甲紅著臉,低下了頭。“好。說的是真心話。”老鮫王鼓了一下掌,站了起來,走到敖甲的身旁,把聲音壓得不能再低了:“賢侄,你和敖乙都是老叔父看著長大的。我不願意看到你們兄弟相殘,你的父王也一定不願意看到。你們兩個既然都有了不願意再奉旨行事聽差跑腿之心,早晚會生出大亂子。敖乙已經如此了,為了你的父王、為了你和敖乙、更是為了東海眾生,依老叔父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