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的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並不需要用語言,尤其是不需要沒完沒了的嘮叨。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家長用很少的話來教育孩子,反而會促使孩子自己思考、自我負責,尤其是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已經萌生。這個時候做家長的,尤其應注意不要多嘮叨。要把對孩子的關心和期望,落實在自己的行動上,家長的默默關心,反而會使孩子倍加感動,激發起自立自強的決心。給了孩子信任和自尊,這樣的教育要比嘮叨好。有時,家長的沉默,反而會平添一份威嚴,使孩子不敢任性。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發現,越是嘮嘮叨叨的家長,其孩子往往是任性的,不負責任的,而且家長往往是喪失了權威性的。要知道孩子的這些任性是家長教會的,是家長不良的教養方式造成的,而不是天生不好管教。
另外,家長的嘮叨還會損害孩子的自主性。一個經常被家長叮囑著做這做那的孩子,做事時就不會用自己的頭腦思考,而隻會遵循家長的指示去做,這樣一來把自己應該做的事,自己應該負責的事,看成是為家長做的,因此責任心和自主性也喪失了。
家長不嘮叨,並不是不與孩子溝通,應該明白,溝通的基礎是理解和相互尊重。但是,在我們這個急速發展的社會中,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代溝是非常大的,家長要知道自己與孩子在價值觀上的差距,並努力彌補這個差距,家長首先應該放下架子,虛心地聽取孩子的心聲,如果自己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夠,就明確地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樣並不會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會使家長與孩子的心貼得更近。自己的價值觀可能與孩子存在較大的差異,既然自己已不能改變,那麼應該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持有自己的價值觀,與孩子和平共處,並使其適應這個社會。
3.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方法
(1)關心:能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但不能幹涉、控製和占有,有的家長把對孩子的愛認為就是把孩子抱在自己的懷裏,常常把幹涉、控製和占有視為關心。真正的關心是從孩子的個性、需要、興趣、快樂和成長出發,並給孩子發展的空間,不要事事對孩子進行指導和管教。
(2)理解:許多家長認為自己最了解孩子,實際上,很多的家長對孩子的了解是很膚淺的。一個對孩子有深層次了解的家長,能理解孩子的困惑,並給予孩子精神和物質上的支持。
(3)尊重:能夠尊重孩子的想法、意願和情感,而不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孩子。有事與孩子商量,而不是獨斷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