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導孩子模仿學習
嬰兒的主要學習方法之一是觀察與模仿。觀察學習從孩子出生不久就已表現出來,新生兒會模仿成年人做的簡單表情;6個月嬰兒能有意地模仿別人的動作,1歲孩子已經會模仿大人們日常做事的樣子玩過家家了,這些都是模仿所產生的。嬰兒在模仿中學會許多技能,產生探索新鮮事物的興趣,增長了觀察事物的能力。當家長在嬰兒成功地模仿一些好的行為時,給予誇獎或獎勵,能促進他們的學習行為;反之,如果孩子模仿了不好的行為,家長就應該予以懲罰,以防止不好的行為固定下來。一定要注意,懲罰並不是責打,有時是生氣,對孩子的不理睬,有時是取消對孩子的獎勵。
2.幫助孩子消除恐懼,體驗快樂
隨著孩子發育長大,許多因素會引起他們不愉快的反應,諸如身體不適、恐懼、失望、陌生、憤怒或孤立無援等都是哭的原因。哭是表達痛苦(身體的或心理的)及呼喚幫助和陪伴的信號,不同情緒狀態引起的哭聲和表情是有區別的。家長應注意對哭聲的辨別,盡量消除孩子發生恐懼的情景,避免因身體或心理痛苦(如母嬰分離)而引起的痛苦轉化為憤怒。
家長應當盡量去了解引起孩子哭泣的原因,如孩子感到失望或孤立無援。對1歲內的孩子來說,過多的失望、憤怒或孤獨感的經曆是不好的,所以要培養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還是應當減少他的淚水和哭聲。如果家長發覺是什麼原因讓他哭泣的話,那就要有針對性地使他們快樂起來。隻要家長這樣做了,就會有益於培養一個樂觀自信的孩子。
3.給孩子提供安全感
孩子在出生後,已具備了一些基本的情緒,如愉快、痛苦、厭惡、憤怒、恐懼和悲傷等。6個月後,他們在心理上經曆著兩種與他們的社會化有著重要聯係的感情反應,即分離焦慮(這種焦慮是由於母嬰分離而產生的)和陌生人恐懼。
2~3個月的孩子對成人年的親近和話語一般都能產生及時的應答反應,比如微笑、全身活躍,甚至發出咿呀聲;3個月以後的孩子會對任何接近他的人微笑;4個月後會因為家長離他而去時發出哭叫聲;4~6個月的孩子,已經能區分最親近的人和其他成年人,在接受親人的摟抱、親吻和喃喃細語中保持安靜和享受的狀態。這些感情狀態的及時出現,是6個月後建立親子依戀,形成孩子對成年人的安全感和信賴感的基礎。
6個月的孩子會非常依戀母親,時刻盼望母親在自己身邊。孩子長到8個月左右,他們會經常關注著母親,一旦母親從他的視線裏消失,就會表現出不安和哭鬧,這就是分離焦慮,是孩子發育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正常的情感反應。這種狀況隻有經曆過與母親多次離去的體驗,對母親離去建立起她一定會回到自己身邊的信賴感,才會在母親離去時有安全感。
在孩子1~1.5歲以前,任何時候母親離去,孩子都會產生分離焦慮。那麼,家長應該怎樣幫助處於分離焦慮狀態的孩子呢?如果試圖忽視他們的情感,不理睬他們的哭聲,扳開他們摟著母親的手,甚至把他們關在孩子的小床裏不讓他們跟著母親,孩子感情上的焦慮就會更加強烈;如果想趁他們玩得高興偷偷地走開,這樣隻能成功一次,下次他們就會牢牢地盯住媽媽,甚至於放棄遊戲,產生強烈的不信任感。
對待處於“分離焦慮”中的孩子,要理解他們的情感需要。對於1歲以內的孩子來說,要盡可能減少必須離開孩子的次數,尤其是丟下他一個人。如果必須離開,隨著孩子對言語的理解,用他所能聽得懂的言語告訴他,媽媽要離開他一會兒,讓他有精神準備。孩子是可以建立起承受分離能力的,他們明白母親離開還會回來這一層含義,焦慮就會逐漸消解,延緩對母親陪伴的需要。
孩子6個月之後,已經能夠區分經常接觸的成年人和陌生人。大多數孩子不願意接近陌生人,特別是陌生人抱他或親近他時,他會表現恐懼不安,這就是“認生”。孩子認生是由於陌生人或陌生環境,特別是陌生人接近,會引起孩子的不安全感。
4.學習與陌生人接觸
應當怎樣對待認生的孩子呢?當陌生人出現,而媽媽在他身邊,可以讓孩子與陌生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媽媽做出與陌生人打交道的示範,這樣孩子就不容易產生認生反應;當孩子的好奇戰勝焦慮時,他就會主動地與陌生人接近和交流,把自己的注意力大膽地投向他人和外界,為孩子建立健康的人際交往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礎。
專家提示:
家長千萬不要忽視1歲以內孩子的模仿與學習能力。其實,1歲以內的孩子已經有了較強的模仿與學習能力,並能比較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家長要盡可能多地陪孩子玩,和他說說話,給他講故事,給他唱唱歌,逗他笑一笑。教他一些與人交往的基本技能,如接受別人贈給的物品(食品、玩具等)時,表達謝意的方法;客人走時,表達再見的方法等。這樣,對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非常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