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孩子的社交性退縮(1 / 1)

有這樣的例子,13歲男孩,在班裏從來不主動與同學說話,也不與同學玩。上課不敢舉手發言,老師叫他回答問題時,說話聲音低得像蚊子叫一樣,下課從不出教室,一個人縮在角落裏不敢動,顯得與其他同學格格不入。男孩的家長非常忙碌,他從小由爺爺、奶奶帶大,爺爺、奶奶的身體不好,很少帶孩子出門,平時隻是一個人在家玩,很少與其他小朋友玩,沒有上過幼兒園,到學校後不適應集體生活。孩子在家時,與家長又說又笑,行為舉止正常,隻是一見陌生人就很害羞,不敢說話,躲在一邊。

孩子的這種表現屬於社交性退縮,平時表現正常,隻是在社交情境或集體生活中才出現異樣表現,如見生人害羞,不說話,回避集體活動,不敢與人交往,膽怯退縮,表情淡漠等。

導致孩子社交性退縮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有的屬於氣質性社交障礙,生性靦腆、膽小、喜歡獨處;有的屬於挫折性社交障礙,由於某次社交情境中不愉快的挫折經驗而產生自卑,為尋求自我保護而怯與人交往;有的則是由於家庭教養不當造成的封閉性格,特別是孩子幼年時處於一個封閉環境,受家長過分保護,不離家長左右,缺乏與同伴交往的實踐,而不知如何與人交往。

社交性退縮的孩子缺乏處理人際交往的能力,難於應付各種人際交往情境而導致自卑,孤僻離群,焦慮不安,並直接影響到孩子的生活和學習,一些孩子因此而不願上幼兒園,不願去上學,給孩子帶來許多痛苦和煩惱,有害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專家提示:

家長應預防孩子出現社交性退縮,如果孩子已經出現社交性退縮,則應及時幫助其克服:

①為孩子創造一個開放式的家庭環境。在孩子社會交際性處於萌芽階段時,家長不失時機地給孩子提供多種社會生活和交往體驗的話,就可以預防孩子出現社交性退縮。所以,家長應該盡可能地為孩子打開生活空間,不要讓孩子隻生活在單一的家庭環境中,應鼓勵孩子走出家門,廣交朋友。

②家長應多為孩子提供充分的心理準備。在封閉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僅僅局限在同家人的接觸時表現正常,如果過渡到與外人的交往,應該是一個緩慢的、逐步的過程,不要急於求成,為了鍛煉孩子的交往能力,一下子把孩子推入陌生的外部世界,讓孩子獨立地應付,這不僅達不到應有的目的,反而會使孩子因缺乏心理準備而產生社交恐懼感,一旦出現失敗就會使孩子因挫折體驗而害怕交往。所以,在孩子麵對家庭之外的社會環境之前,家長應為孩子提供充分的心理準備,做孩子的“大朋友”,為孩子提供交際實習情境。如與孩子玩各種假設情境遊戲,扮演不同角色,處理各種問題,在遊戲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教給孩子一些交往技能。然後,由家長作為中介人,幫助孩子與其他人建立聯係,最後,達到孩子獨立與人交往。

③讓孩子盡早參與集體生活。孩子在3歲之後開始產生了交往的願望,這也預示了他們交往心理的萌芽。隻與成人特別是家長交往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這種社會需求了,他們強烈希望與同齡人交流、溝通。這時候,如果將孩子及時送入幼兒園,在集體生活中滿足他們的要求,會使孩子的交際能力獲得良好發展。如果孩子入幼兒園晚了,則許多孩子產生退縮感,不能因為孩子哭鬧心腸就軟,而讓其回家。這樣,往往就會導致孩子膽怯退縮。

④幫助孩子認識社交的重要性,增強其社交的自覺性。家長要告訴孩子交往的重要性,當今社會中,社交已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技能,社會交往是人們增強才幹、了解人生和社會的有效途徑,是人們獲取成功的有效條件。善於與人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維持一種融洽和諧的交往,能夠給人帶來美好、愉快的體驗及生活樂趣,使人產生安全感和自信心,有助於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保證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