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要求的誤區(3 / 3)

④孩子產生逆向探究的欲望。每個人都有好奇心,而且越是神秘的、越是被禁止的,就越是能激起人的好奇心,激起人的探究欲。孩子的好奇心更強烈,當家長對孩子的一些行為禁止的時候,尤其是家長不能給出充足理由的時候,所激起的好奇心更大。如在青春期男生和女生交往本來很正常、很自然的事情,家長一禁止,反而激起了孩子原來就有的好奇心,並激起孩子的反抗性探究欲,從而“欲禁而不止”。孩子於是偷偷地與異性同學交往了起來,有時甚至是很深的交往。

(2)避免孩子逆反心理

①尊重孩子。每個人都不願聽到別人的指責、批評,孩子也是這樣,不願被迫接受要求和意見。因此,作為家長,要想讓孩子接受你的要求和意見,就必須讓他感受到你對他的尊重、重視,讓他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②因勢利導。家長糾正孩子的行為要講藝術,如孩子正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家長認為孩子應學習了,這時如果貿然幹涉,在孩子的興頭上讓孩子停止,這會引起心理學中所說的“未完成事件”的心理反應。這正是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因此,家長應在不破壞孩子興致的前提下,來達到自己的教育目標。

③要求適當。家長不要以一個標準來要求孩子,有的家長經常說:“我小的時候是怎樣的。”世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沒有相同的兩個人。人與人之間是有差異的。因此,對孩子的要求也要因人而異,不能過分苛刻,要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特別是孩子本身的能力、素質等問題,來提要求。

④賞識、理解。家長不要用挑剔的眼光看自己的孩子,許多家長經常給孩子挑毛病,而孩子做對的時候卻不提出表揚,這就使孩子認為自己永遠做不對。家長應該對孩子的每一點發展都要以一種賞識、理解的眼光來看待,千萬不要以一種批判的、橫挑鼻子豎挑眼的眼光來看。孩子考試考砸了,已經很難過了,如果家長在這個時候武斷對待孩子,會使孩子感到家長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一點也不幫助他。正確的做法是,要認真與孩子一起分析考試失利的原因,對他的進步要以賞識的言詞予以鼓勵。學會賞識孩子,堅信自己的孩子最終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的。

⑤了解孩子心理發展的特點。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兩個反抗期,分別是3~4歲和12~15歲。這兩個反抗期也可以說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期。這兩個時期的心理發展狀況,會影響到孩子以後的性格和情感的健康發展。家長如果發現孩子的逆反心理,一定要想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否到了這兩個敏感時期,並對孩子這樣的行為給予諒解,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時期。

⑥不要抬高別人的孩子,貶低自己的孩子。這種抬高別人的孩子貶低自己孩子的做法,有百害而無一益。

⑦要有耐心。孩子的教育問題絕非一日就可解決的,它是一個堅持不懈、緩慢而漫長的過程,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7.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太苛求

家長對孩子的學習要用科學的態度對待。一般說來,孩子進入小學時便懂得事理了,這時評價孩子的學習成績,不要傷害其自尊心,對反應較遲鈍的孩子,家長要特別注意他的學習態度和進步節奏,勝敗乃兵家常事,學習也是如此,分數時高時低,學習再好的時候也有失手的時候,家長不要過分強調成績單上的分數。對孩子的作業,隻要他盡了最大努力,哪怕沒有完成,也應給予適當的鼓勵,或者幫助他分析原因,而不能一味地批評。

8.不激發孩子內在的成就動機

一個人完成一件事情的動機,可以是內在的,如求知欲或興趣,也可能是外在的,如家長的稱讚和物質獎勵。現在,許多家長非常注重孩子的外在動機,他們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往往喜歡許諾:如果考試成績達到家長的目標,就獎勵給孩子多少多少錢,或給孩子買什麼東西等。其實,這種許諾和物質獎勵,是不利於培養起孩子的自我負責精神和求知欲的。即使真要獎勵,也應該是事後的,否則孩子就會將學習動機的天平傾向於物質獎勵的一麵,考試沒考好,他不是尋找失利的原因,而是懊惱失去了一筆獎勵。

家長對孩子成就的期望和要求,可以提高孩子的成就動機。但這種要求必須適應孩子的發展水平。期望成功或害怕失敗,是強有力的動機。容易氣餒的孩子,不會期望有什麼好事會降臨到自己頭上。懷疑自己價值、缺乏自信心的孩子,隻會關心自己。具有歸屬感的孩子則會考慮獲得自尊,實現自己的價值。但是,許多家長往往不知道如何發展孩子的潛能,隻知道讓孩子聽話,照著自己的規定去做。這樣一來,外來的獎懲和壓力成了學習和行動的唯一動力。一旦外來的獎勵跟不上,或者是外來的壓力太大的時候,孩子就沒有了學習的動力。

做家長的,應該學會利用內在的激勵,即孩子內在的發展需要,來取代外在的壓力,促使孩子健康成長。如在孩子不想學習的時候,或者有較強的抵觸心理的時候,應仔細分析一下原因:是他興趣在別處,還是怕吃苦。如果是前者,那麼就不必硬逼著孩子學,而讓他去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潛能;如果是後者,那你就得推他一把,不要因為懶於學習,而荒廢了時光。

§§第三章 成功不靠智商靠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