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給孩子父愛
許多家長由於現在的工作非常忙,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把對孩子的教育任務交給了爺爺、奶奶或姥爺、姥姥。這就給孩子的教育和成長帶來許多問題,最主要的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應該享有的愛出現了殘缺,從而造成孩子的人格問題。
還有的家裏是一方較為忙碌,孩子的日常教育和管理由另一方單獨來負責,這就缺失了另一半的愛。而這樣的缺失最多見的是殘缺了父親之愛,使孩子對父親越來越陌生了。一些父親並不是真的忙得一點時間也沒有,而是家長沒有把教育孩子的事情放在首位,如果他們認識到了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則會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陪孩子。父愛在孩子的教育中往往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的孩子在缺少父愛的條件下,更是對父親心存畏懼,就更加疏遠父親了。因此,父親在忙碌之餘,要盡量抽出時間與孩子、家人相處;而母親,更應在促進父子良好關係的發展中發揮積極的作用,不要破壞父親在孩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要認識到沒有父愛對孩子的影響,如果孩子,尤其是男孩經常處於母親的教養下,在其性別角色認同的社會化過程中,由於缺少父愛和可供效仿的父親,因而易出現女性化傾向,膽小怕事、害羞、沮喪、抑鬱、神經質、心胸狹隘、不夠開朗等問題。還有一些問題行為,如尿床、逃學、小偷小摸等,都與缺失父愛有關。所以,美國心理學家格賽爾說:“失去父愛是人類情感發展的一種缺陷和不平衡。”心理學研究表明,父親是孩子安全感的源泉,而且孩子在父親的鼓勵和支持下更能夠麵對未來生活的壓力,迎接困難的挑戰。所以,父親角色在孩子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舉足輕重。
父愛和母愛不同,母愛多以溫柔、感情內斂的方式接近孩子;父親則傾向於和孩子玩。父親對孩子的影響,體現在父親可以讓孩子學會冒險,增強體能,並能強化對外界的控製感,增強自信心。常和父親在一起,孩子的社會能力就變得更強,且容易適應新環境。對女孩子來說,如果有父親鼓勵她參加競爭性的活動,能逐步培養起她較強烈的成就動機。此外,孩子與父親的關係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二個重要關係,嬰幼兒期和學前期的父子關係決定著以後的父子關係如何。如果在這兩個時期,父親對孩子沒有多大興趣;或沒有付出關心和愛,那麼十來歲之後,孩子對父親的話也沒有多大興趣。那時的父親追悔已遲,因為那時的孩子已不想與父親建立親密的關係了。父愛和母愛都是孩子成長中必不可缺的愛,愛的缺失會造成孩子人格發展障礙,形成不了健全的人格,更無法建立親密、和諧的親子關係。以後孩子也不容易與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較為忙碌的家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擠出時間陪孩子:忙碌的父親可以每天抽出5~10分鍾的時間花在孩子身上,否則的話,現在若不多花點時間和精力在孩子身上,恐怕5年、10年之後,要花的時間和精力就會更多,而收效甚微,對孩子的愛一旦沒有付出,以後就不能挽回了。所以,除了節假日陪孩子、妻子外出遊玩外,也盡可能每天擠出一點時間陪陪孩子,和孩子說說話,玩玩遊戲,講講故事,讀讀書。在平時花點時間“教”孩子、“陪”孩子。
(2)讓孩子體驗到父愛:父親不要有空在家時才說你愛孩子,甚至把你的愛悶在心裏,那樣,孩子無法感受到你是否真的愛他。對這些父親來說,其實有許多做法可以讓孩子體驗到你的愛。如在外地出差,除了打個電話問候妻子的同時,也要問問孩子,哪怕是問他吃了沒有,在學校的生活怎樣,向他講講你在外地的趣事都可以。出差回家,別忘了給孩子帶件小禮物,特別是他經常跟你提起的、他想要的玩具。這些小事都能讓孩子體驗到你對他真摯的愛。
(3)母親要積極配合:母親要幫助丈夫參與到孩子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上來,給丈夫以積極的鼓勵。不要認為丈夫給孩子換尿布、抱孩子就不符合男性身份,也不要怕丈夫奪走了孩子的愛。父母親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更應意見一致、態度一致、行動一致。不要讓父親隻充當教育孩子的打手,隻有在孩子需要懲罰的時候,才動用父親。
專家提示:
家長與孩子的關係不要隻是父子、母子關係,還應成為朋友關係。年輕的父母們,要學會和孩子交朋友。這樣有利於孩子心理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