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家長給孩子提供過多物質條件的動機
一些家長之所以這樣做,給孩子提供較多物質條件,是因為他們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心理狀態在作祟。
(1)做一個完美的家長:許多家長覺得就這麼一個孩子,而孩子的將來可能要麵對一個殘酷競爭的社會,他們不想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留下任何缺憾,不想將來後悔、內疚,不想讓孩子將來埋怨自己。因此,他們千方百計地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條件,對孩子的教育緊抓不懈,不斷提高對孩子的要求,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完美成長。
(2)滿足家長的虛榮心:很多家長自己在事業上是很平庸的,有一些人自己在年輕時沒有什麼建樹,所以,總是要求孩子學這學那,表麵上是為了孩子,其實是為了自己,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在這種心態的支配下,家長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一味地期待孩子考重點中學、大學,說穿了是為了實現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
(3)補償心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些家長在孩子的童年由於工作的繁忙,沒有照顧到孩子,家長感到對不住孩子。如孩子小的時候因為照顧得不周,生了一場大病,以致現在身體很弱;或者孩子小時不是在自己身邊長大,覺得自己未盡到撫養的義務;或者覺得對孩子小時的學習抓得不緊,沒盡到督促的責任。因此,這些家長覺得自己虧待了孩子,害怕孩子指責,怕孩子埋怨,對孩子有一種距離感。想通過為孩子提供優越的條件來換取某種心理平衡。其實,這是對孩子態度的兩個極端,要麼忽視,要麼過分重視,家長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5.過度滿足孩子的後果
雖然有的家長在理智上也知道不可以滿足孩子的某些要求,可是又因為心疼孩子、寵孩子,隻好無奈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在家長這種“姑息縱容”之下,孩子的胃口就會越來越大,欲望永遠也不能得到滿足。
過度地滿足孩子的要求,會帶來以下不良後果:
(1)加重了家庭的經濟負擔:有些家庭甚至在沒有經濟條件的情況下,采取犧牲家長利益的方法來滿足孩子,如家長省吃儉用地去滿足孩子的高消費,帶孩子一趟趟地去“麥當勞”、“肯德基”等。但孩子並不認為是家長的“犧牲”,而認為是自己應該得的,或認為家長本來就是清心寡欲的人,因此少了一份與人分享、關注別人的品質。
(2)助長了孩子的攀比心理:過度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會助長孩子亂花錢和鋪張浪費的不良習慣,進而造成孩子的攀比心理。
(3)會使孩子變得自私自利:家長一味順從的態度會使孩子變成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唯我獨尊的人。他所注意的就是他自己的要求,而不在乎別人有什麼需要和要求,更談不上與別人合作。如果他的意願不能滿足,就會采取一切手段來獲取,甚至軟磨硬泡,不管合理不合理、合法不合法。
(4)會使孩子變得懶惰:家長代替孩子做他提出來的一切,使孩子勞動意識淡薄、懶惰,不能要求和督促自己去勞動,怕苦怕累,依賴性強,沒有同情心和責任感。在這個競爭性日益增強的社會,這樣的孩子是無法走向社會,無法在社會中生存的。
(5)會使孩子沒有動力:過早地滿足孩子的物質生活,會使孩子感到生活的乏味,扼殺了孩子的欲望,缺乏生存的動力,感到自己的一切願望都達到了,活著沒有意思,沒有動力。
冰心說過,有時母愛並非健康。的確,有時家長的愛並非純粹出於對孩子的愛,並不是出於滿足孩子成長之需要,而是演變成了一種操控手段,或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在這種“愛”的籠罩下,孩子感到的並非是溫馨、寧靜和自由,而是焦慮、煩惱和束縛,對父母的依賴又恨又愛。
專家提示:
愛孩子,必須愛得正確;愛孩子,必須教孩子,促進孩子健康成長。愛孩子,必須讓他們獨立,經風雨,見世麵。愛孩子,一味地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實在不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