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樂,這一道理可以說為每個中國人所熟知,然而在現實中又有幾人能做到這一點呢?許多人不可謂不聰明,但卻由於不知足,貪心過重,為外物所役使,終日奔波於名利場中,時常感到抑鬱沉悶,體驗不到人生的樂趣。
知足者才能常樂。俗話說“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如果任其發展膨脹,必將後患無窮。人有了貪欲,就永遠不會滿足,不滿足,就會感到有所欠缺。貝蒂·大衛斯在她的回憶錄《孤獨的生活》中曾寫道:“任何目標的達成,都不會帶來滿足,成功必然會引出新的目標。正如吃下去的蘋果都帶有種子一樣,這些都是永無止境的。”因此,除非你真正懂得常樂的秘訣,否則將永遠不會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
(1)我們常勸人說“知足者常樂”。其實,滿足於現狀,對於我們個人來說,並不是不思進取。“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對於事業我們應該孜孜以求,而對於那些名利之事,我們大可不必太過計較,還是隨遇而安才是。對於絕大多數的普通人來說,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而有的人卻是錢多得不知怎麼花。這種情況下,你的心理一定要平和,千萬不要犯“紅眼病”。你可以試著想:錢多了容易被賊惦記。這樣一想,你就好受多了。現在開著私家車是很神氣,可過不了十年,這車也就變成了一堆廢鐵。騎自行車上下班有弊也有利,雖然累,但一來安全,二來符合環保要求,更重要的是鍛煉了身體。千金難買好身體,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2)不知足,貪心的可怕之處,不僅在於它摧毀有形的東西,更嚴重的是它們能攪亂你的內心世界。你的自尊,你所遵守的原則,都可能會在貪心麵前垮掉。
而人的不知足,往往是由比較而來。同樣,人要知足,也可以由比較得到,也就是所謂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人的欲望就如同黑洞一樣,沒有填滿的時候,如果任由其膨脹,則會為此生許多煩惱。如果能多看一下不如自己的人,和他們比一下,而不是一味地和比自己強的人比較,那麼一切不平之心也許就會安寧。我們不妨抱一種“比下有餘”的人生態度。
(3)對於一個平常人來說,能力與精力都是十分有限的,環境又決定了你的生活就是平常人的生活,但你卻眼高手低,非要達到你所不能達到的目標,你就隻會給自己尋來無盡的煩惱,那就必定沒有什麼快樂可言。所以,在這個時候,你就要懂得知足常樂,放棄心中的重負,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一步登天”的癡想。同時,你還會感到身體輕盈,心裏輕鬆,快樂也就自然會光臨你的心田,你的臉上就會蕩漾起笑容的漣漪,你會看到人生的一切是多麼的純淨與美好。
(4)知足者常樂並不是說讓人們停滯不前,固步自封。試想,如果一個人連飯都吃不飽,他就不可能擁有快樂的心情。而那些因為擁有巨大財富卻整天無所事事的人,盡管金錢能滿足他們所有的願望,但他們所擁有的並不完全是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快樂,就是我們站在人生每級台階上的幸福感。簡單來說,就是在你不斷地付出和收獲時,所得到的一種精神上的滿足,這種滿足可以在每件小事上都得到體現:別人不經意讚美你一句;對你笑一下;自己獨立完成一道難題、一項工作;等等,這些都可以構成你生命中的快樂。
(5)知足常樂是受一些前提條件所限製的。在各種創新的問題上我們不能知足,因為隻有創新才是社會前進的動力。沒有創新,我們就隻能原地踏步;沒有創新,也許我們現在還停留在刀耕火種的生活裏,根本就不會有現在的物質和精神文明。
(6)人生在世,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誘惑,總有太多的東西是我們想要而未必能得到的。懷著一顆知足感恩的心看待周圍的人、事和物,你的生活幸福指數將會不斷地飆升。當然,由於你的不貪,像聖人似的做著令他們欽佩的事情,他們會對你肅然起敬,喜歡也就情形自然地溢於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