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喉部疾病(3 / 3)

“臨床表現”

1.出血 如果損傷頸部大血管而休克,一般出血多為損傷麵動脈、甲狀腺動脈、甲狀腺組織和喉上、下動脈所致。若傷及頸內、頸外動脈往往來不及救治而死亡。

2.呼吸困難 呼吸困難是由軟骨骨折塌陷,出血腫脹或氣胸時血液流入氣管內引起。

3.聲音嘶啞 聲音撕啞是傷及聲帶或喉返神經所致。

4.吞咽困難 吞咽困難較少見,隻有梨狀窩或食管損傷後才有吞咽困難。

5.皮下氣腫 空氣通過破損的黏膜進入皮下所致,損傷肺尖可出現氣胸。皮下氣腫可擴散至頸部、麵部和胸腹部,可捫及皮下撚發感。

6.檢查頸前傷口大小、形態、數目不一。切傷的皮膚裂隙大,邊緣整齊,常為單一傷口;刺傷的皮膚為多發性小傷口,常伴有嚴重氣腫,皮下捫及撚發感。炸傷的傷口多不整齊,還遺留有異物在頸部組織內;若已穿通咽部、梨狀窩或食管時,頸前傷口漏氣,吞咽時見唾液自傷口外溢或嗆咳。若有喉返神經損傷可見聲帶癱瘓。甲狀軟骨和環狀軟骨損傷後可見喉部塌陷畸形。

“處理”

開放性喉外傷多需立即進行搶救,其原則是維持呼吸道通暢、止血和抗休克、恢複喉功能、預防並發症。

1.緊急處理窒息、出血和休克是開放性喉外傷危及生命的3大主要原因。

(1)保持呼吸道暢通:呼吸道梗阻是呼吸困難的主要原因。清除呼吸道內的異物、血塊、痰液,有呼吸困難者立即切開氣管。氣胸或縱隔氣腫等引起的呼吸困難,及時請胸科行閉式引流。

(2)止血和抗休克:活動性出血予以結紮。積極進行補液、輸血,密切觀察患者的血壓、脈搏變化,注意保暖,防止休克發生。

2.手術治療

(1)清創:先用生理鹽水、3%過氧化氫溶液清洗皮膚,再用碘伏消毒皮膚,清除傷口內異物,盡量保留破碎的喉軟骨及軟組織。

(2)修複:將破碎的軟骨複位、固定,逐層縫合軟骨膜、頸前肌層、皮下組織和皮膚。注意預防咽瘺和咽食管瘺的發生。

(3)放置喉模:必要時放置喉模以防止喉狹窄。

(4)鼻飼:減少感染機會,以利於傷口愈合。

(5)及早應用抗生素、止血藥、破傷風抗毒素等。

第七節 喉阻塞

學習目標

說出喉阻塞的病因、臨床表現;簡述喉阻塞引起的呼吸困難分度、喉阻塞的處理原則。通過學習,能對喉阻塞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並知道如何正確處理。

“引言”

喉阻塞又稱喉梗阻,是由於喉部或其鄰近組織的病變,使喉部發生梗阻而出現嚴重的呼吸困難,如搶救不及時,可致患者窒息而死,是耳鼻咽喉科常見的急症之一。本病常見的病因有炎症、外傷、異物、水腫、痙攣、腫瘤、聲帶麻痹、畸形。

★案例

患者,男,24歲。咽痛5d、呼吸困難1h就診。患者5d前出現咽痛,口服“抗生素”不見好轉,1h前到診所靜脈滴注“頭孢曲鬆”治療,突然出現呼吸困難。查體:痛苦麵容,呼吸急促,吸氣困難,三凹征。檢查:喉黏膜高度水腫,會厭明顯腫脹,聲帶未能窺及。

問題:①根據上述資料你的印象是什麼?並找出診斷依據。②需要與哪些疾病相鑒別?③請擬定出治療方案。

“臨床表現”

1.吸氣性呼吸困難 吸氣性呼吸困難表現為吸氣運動加強、吸氣時間延長,吸氣深而慢,感覺吸氣費力,可見到吸氣時鼻翼扇動,胸骨上窩凹陷,繼續加重則吸氣時由於胸腔負壓增加,鎖骨上下窩、肋間隙、劍突下窩發生吸氣性凹陷。由於缺氧而出現煩躁、坐臥不安,嚴重缺氧則出現四肢發冷、麵色蒼白或發紺、額部出冷汗、血壓升高,甚致出現心力衰竭、昏迷、死亡。

一般將呼吸困難按輕重程度分為四度:Ⅰ度,安靜時無呼吸困難表現,而活動時或哭鬧後出現吸氣性呼吸困難表現;Ⅱ度,安靜時即有Ⅰ度呼吸困難的表現,活動或哭鬧後吸氣性呼吸困難加重;Ⅲ度,除有Ⅱ度呼吸困難表現外,患者煩躁不安、躁動等缺氧症狀明顯;Ⅳ度,既有Ⅲ度呼吸困難的表現,又出現麵色青紫、昏迷等嚴重缺氧的表現。若不及時搶救,則可因窒息導致呼吸心跳驟停而死亡。

2.吸氣性喘鳴 喘鳴是喉阻塞的另一個重要症狀,吸入氣流急速通過狹窄的聲門裂時,氣流的摩擦和聲帶顫動即可發出哮吼和笛鳴。呼氣時因聲門裂較大,不易出現喘鳴。

3.聲音改變 引起喉阻塞的病變在聲門或聲門附近者,聲音嘶啞多為首發症狀;病變部位在室帶或者聲門下者,聲音嘶啞出現晚或不出現。

4.吸氣性軟組織凹陷 因吸氣時空氣不易通過聲門進入肺部,胸腹輔助呼吸肌均代償性加強運動,將胸部擴張以助呼吸,但肺葉不能相應地膨脹,造成胸腔內負壓增加,將胸壁及其周圍的軟組織吸入,使頸、胸和腹部出現三凹征。

“診斷與鑒別診斷”

根據病史、症狀,病情允許者經過咽喉檢查,診斷急性喉阻塞是容易的。

本病需與肺源性和心源性呼吸困難相鑒別。

1.肺源性呼吸困難 以呼氣性呼吸困難為主。肺部聽診可聞及哮鳴音或濕囉音。X線檢查可協助診斷。

2.心源性呼吸困難 呼、吸氣均困難,坐位或立位時減輕,平臥時加重,患者有心髒病變的症狀和體征。

“處理”

急性喉阻塞的治療原則是盡快解決患者呼吸困難,使其盡早脫離缺氧狀態,挽救生命。應按呼吸困難的程度和原因,采用藥物或手術治療。

Ⅰ度:應明確病因,積極治療。由喉部炎症引起者,應及時使用激素加抗生素,配合蒸氣吸人或霧化吸入等。

Ⅱ度:積極治療病因,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做好氣管切開術的準備工作。如為異物,應立即取出;如為腫瘤,可考慮氣管切開。

Ⅲ度:根據病因、醫療條件、患者體質等全麵衡量而決定。如為異物應及時取出;如為急性炎症,可先試用藥物治療,若觀察未見好轉或阻塞時間較長,全身情況較差時,應及早施行氣管切開;因腫瘤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喉阻塞,宜先行氣管切開,待呼吸困難緩解後,再根據病因,給予其他治療。

Ⅳ度:因病情危急,應當機立斷,行緊急搶救手術。利用麻醉喉鏡引導進行氣管插管或行環甲膜切開。待呼吸困難緩解後做常規氣管切開術,然後再尋找病因進一步治療。

第八節 氣管切開術

學習目標

說出氣管切開術的步驟;簡述氣管切開術的適應證、術後並發症。通過學習,知道何時應做氣管切開術,以及氣管切開術後並發症的預防。

“引言”

氣管切開術係將頸段氣管前壁切開,放入氣管套管,以解除喉梗阻和建立頭頸部手術呼吸通路的一種常見手術。是臨床醫師均應熟悉的搶救技能。

頸段氣管位於頸部正中,上起自環狀軟骨下緣,向下深入胸腔,共有7~8個氣管環。氣管的前麵依次覆有皮膚、皮下組織、筋膜、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狀肌、蜂窩組織、氣管前筋膜。在頸段氣管2~4環表麵有甲狀腺峽部橫過,在第7~8氣管環的前方有無名動脈、靜脈跨越。氣管的兩側有頸總動脈、頸內靜脈、喉返神經等。頸段氣管的後方與頸段食管相鄰。

氣管切開的適應證有:

1.喉阻塞 由喉部炎症、腫瘤、外傷、異物或喉鄰近組織的病變引起的嚴重喉阻塞。

2.下呼吸道分泌物瀦留 由各種原因引起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瀦留為了吸痰、保持氣道通暢,可考慮氣管切開。此外,氣管切開後也為使用人工輔助呼吸器提供了方便。

3.某些手術的前置手術 對於某些口腔、鼻咽、頜麵、咽喉部大手術,為了全麻時防止血液流入下呼吸道,保持術後呼吸道通暢,可施行氣管切開。

4.取氣管異物 某些較大的下呼吸道異物,經內鏡鉗取不易通過聲門,估計再取有窒息危險的,可經氣管切開途徑取出異物。

氣管切開常見的並發症有皮下氣腫、氣胸及縱隔氣腫、出血、拔管困難、氣管食管瘺。

鏈接

頸部的安全三角區

是指環狀軟骨下緣及雙側胸骨乳突肌內緣所構成的倒三角解剖區域。氣管切開在該三角區域內進行,可避免大血管的損傷。

“手術方法”

充分準備手術器械、氧氣、吸引器、氣管插管,以及各種搶救藥品。對於小兒,特別是嬰幼兒,術前先行插管或置人氣管鏡,待呼吸困難緩解後,再做氣管切開,更為安全。

1·體位 一般取仰臥位,墊肩,頭後仰,充分暴露頸段氣管。助手坐於頭側,固定保持頭部正中位。常規消毒,鋪無菌巾。

2.麻醉 采用局麻。沿頸前正中上自甲狀軟骨下緣下至胸骨上窩,以2%利多卡因浸潤麻醉。對於昏迷、危重或窒息患者,若患者已無知覺也可不給予麻醉。

3.切口 多采用直切口,自甲狀軟骨下緣至胸骨上窩上1橫指處,沿頸前正中線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

4.分離氣管前組織 用血管鉗沿中線分離胸骨舌骨肌及胸骨甲狀肌,暴露甲狀腺峽部,若峽部過寬,可在其下緣稍加分離,用拉鉤將峽部向上牽引,必要時也可將峽部夾持切斷縫紮,以便暴露氣管。分離過程中,兩個拉鉤用力應均勻,使手術野始終保持在中線,並經常以手指探查環狀軟骨及氣管,是否保持在正中位置。

5.切開氣管 確定氣管後,一般於第2~5氣管環之間,用尖刀片自下向上挑開2個氣管環。刀尖勿插入過深,以免刺傷氣管後壁和食管前壁,引起氣管食管瘺。

6.插入氣管套管 以彎鉗或氣管切口擴張器,撐開氣管切口,插入大小適合,帶有管芯的氣管套管,插入外管後,立即取出管芯,放入內管,吸淨分泌物,並檢查有無出血。

7.創口處理 氣管套管上的帶子係於頸部,打成死結以牢固固定。切口一般不予縫合,以免引起皮下氣腫。用1塊開口紗布墊於切口與套管之間。

(劉領波 劉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