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急性咽炎
學習目標
說出急性咽炎的病因;闡述急性咽炎的臨床表現、治療原則,並能夠就一些常見疾病進行鑒別診斷。
“引言”
急性咽炎是咽黏膜、黏膜下組織和淋巴組織的急性炎症。本病可單獨發生,也可繼發於急性鼻炎或急性扁桃體炎。冬季或春秋季節變化時易患此病。傳播途徑為飛沫和密切接觸。常見致病原因有:
1.病毒感染 柯薩奇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及流感病毒等。
2.細菌感染 鏈球菌、葡萄球菌及肺炎雙球菌等。
3.物理化學性因素 如煙酒、高溫、粉塵、煙霧、刺激性氣體等。
病理變化為咽黏膜充血、腫脹,血管擴張,炎性細胞浸潤黏膜下血管及黏液把。病變較重者,咽後壁淋巴濾泡增生,明顯突出咽壁且表麵有黃白色點狀滲出物。常伴有頸部淋巴結腫大。
本病常可導致炎症擴散,引起中耳炎、鼻竇炎及喉炎、氣管炎等上、下呼吸道的急性炎症;可並發急性腎炎、風濕熱及敗血症等。
“臨床表現”
起病較急,開始時咽部幹癢、灼熱、異物感,繼而咽痛明顯,空咽時加重,疼痛可放射至耳部。成年人全身症狀一般較輕,而嬰幼兒患病時病情較重,常有高熱、頭痛、食欲缺乏和腹瀉、腹痛等。
“診斷與鑒別診斷”
根據病史、查體易於診斷。檢查見咽黏膜彌漫性充血、水腫,重者可波及軟齶及齶垂。咽側索及咽後壁淋巴濾泡充血、腫脹,滲出增多,細菌感染時可見黃白色點狀滲出物。常伴有下頜角淋巴結腫大。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上升,中性粒細胞增多。
本病應與麻疹、猩紅熱、流感等某些急性傳染病的前驅症狀相鑒別。行咽培養和抗體測定,可明確病因。行血液學及全身檢查,可排除血液病等嚴重的全身性疾病。
“處理”
1.全身治療 注意休息,多飲水,進流食。應用足量抗生素和抗病毒藥物,高熱者可用解熱鎮痛藥。
2.局部治療 保持口腔清潔,可用複方硼砂溶液漱口,並可酌情應用各種含片,如草珊瑚含片、西瓜霜含片、華素片或銀黃含化片等。
第二節 慢性咽炎
學習目標
說出慢性咽炎的病理分型、臨床表現及處理原則;對慢性咽炎的患者進行診斷及鑒別診斷,並做出正確處理。
“引言”
慢性咽炎是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組織的彌漫性炎症,常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多見於成年人。本病常見的致病因素有:①急性咽炎反複發作或未徹底治療所致;②鄰近組織或器官各種慢性炎症的刺激;③煙酒刺激、進食辛辣食物及環境汙染;④全身慢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等。病理分型可分3型。
1.慢性單純性咽炎 咽黏膜慢性充血,黏膜下結締組織及淋巴組織增生,周圍有淋巴細胞浸潤,腺體肥大,分泌增多。
2.慢性肥厚性咽炎 黏膜彌漫性充血、增厚,黏膜下結締組織及淋巴組織增生,咽後壁淋巴濾泡增生,有時融合成片,咽側索淋巴組織增生肥厚。
3.萎縮性咽炎 常繼發於萎縮性鼻炎,早期黏膜分泌減少,繼而黏膜下組織機化萎縮,腺體分泌減少,黏膜萎縮變薄。
“臨床表現”
一般無明顯全身症狀,以局部症狀為主。咽部不適、異物感、癢感、灼熱感、幹燥感或微痛感。有黏稠分泌物附著於咽後壁,晨起時常出現頻繁的刺激性咳嗽或惡心。萎縮性咽炎患者有時可咳出帶臭味的幹痂,多伴有口臭。
“診斷與鑒別診斷”
患者往往有較長時間的或間歇出現的咽部不適感、異物感、癢感、灼熱感、幹燥感或微痛感。慢性單純性咽炎:黏膜呈慢性充血,血管擴張,咽後壁有少數散在的淋巴濾泡,表麵有少量黏稠分泌物附著。慢性肥厚性咽炎:黏膜充血、增厚,咽後壁淋巴濾泡顯著增生,有時融合成塊。咽側索亦充血、肥厚,呈條索狀。萎縮性咽炎:黏膜幹燥菲薄,重者黏膜蒼白發亮,呈“蠟紙”樣,表麵可有膿性幹痂附著。
本病需與鄰近器官的早期腫瘤如鼻咽癌、喉癌、食管癌等相鑒別,以免漏診。
“處理”
1.病因治療消除刺激性因素,戒煙、酒,避免進食刺激性食物。積極治療鼻炎、氣管支氣管炎等呼吸道慢性炎症及其他全身性疾病。改善工作環境,增強機體抵抗力。
2.中醫中藥慢性咽炎係髒腑陰虛,虛火上擾,治宜滋陰清熱。
3.局部治療
(1)單純性咽炎:保持口腔衛生,臨床上常用複方硼砂溶液、呋喃西林溶液、氯己定液含漱。亦可含服裸花紫珠片、銀黃含片、桂林西瓜霜、草珊瑚含片等。
(2)肥厚性咽炎:用25%~30%的硝酸銀、電凝、微波、激光等燒灼廣泛增生的淋巴濾泡,但使用不當,會增加黏膜瘢痕,使症狀加重。所以治療範圍不宜過廣、過深。
(3)萎縮性咽炎:局部用2%碘甘油塗抹咽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腺體分泌。常服用維生素,可促進黏膜上皮生長。
第三節 急性扁桃體炎
學習目標
說出急性扁桃體炎的病理分型、臨床表現及處理原則;闡述急性扁桃體炎的病因及發病機製;簡述急性扁桃體炎的鑒別診斷及並發症。通過學習,能夠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對急性扁桃體炎的患者進行診斷及鑒別診斷,並做出正確處理。
“引言”
急性扁桃體炎是齶扁桃體的急性非特異性炎症。是一種常見的咽部疾病。多發生於兒童及青年,在春秋季節變化時最易發病。正常人扁桃體隱窩內存留著某些病原體,當人體抵抗力降低時,病原體大量繁殖,毒素破壞隱窩上皮,細菌侵入其實質而致病。本病通過飛沫或直接接觸而傳播,主要致病菌為乙型溶血型鏈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流感杆菌。也有細菌和病毒混合感染者。近年還發現有厭氧菌感染者,革蘭陰性杆菌感染有上升趨勢。
病理分型:
1.急性卡他性扁桃體炎 多由病毒引起。病變較輕,炎症僅局限在黏膜表麵,隱窩內及扁桃體實質無明顯炎症改變。
2.急性濾泡性扁桃體炎 病變累及扁桃體實質內的淋巴濾泡,引起充血、腫脹甚至化膿。隱窩口之間的黏膜下,可見黃白色膿點。
3.急性隱窩性扁桃體炎 扁桃體充血、腫脹;隱窩內充塞由脫落上皮、纖維蛋白、白細胞、細菌等組成的滲出物,並自隱窩口排出;有時互相連成一片形似假膜而易於拭去。
臨床常將急性齶扁桃體炎分為2類,即急性卡他性扁桃體炎和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後者包括急性濾泡性扁桃體炎和急性隱窩性扁桃體炎2種類型。
本病常引起扁桃體周膿腫、急性中耳炎、急性喉炎、咽旁膿腫等局部並發症以及急性風濕熱、急性關節炎、心肌炎、急性腎炎等全身並發症,後者發病機製可能與各個靶器官對鏈球菌所產生的n型變態反應有關。
“臨床表現”
1.全身症狀多見於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發病急,可有畏寒、高熱、頭痛、乏力、周身不適、食欲下降、便秘等。兒童病情較重,可因高熱而引起嘔吐、抽搐,甚至昏迷。
2.局部症狀 主要症狀為咽痛劇烈、吞咽困難,轉頭時疼痛尤為明顯,疼痛常向耳部放射引起耳痛。扁桃體腫大顯著者,還可引起呼吸困難。
★案例
患者,男,25歲。咽痛伴發熱2d就診。2d前出現咽痛,吞咽時尤甚,伴有耳痛及發熱,體溫波動在38.5℃左右。查體:體溫38.7℃,急性麵容,咽黏膜充血,雙扁桃體Ⅲ度,表麵有膿苔,頜下淋巴結腫大,觸痛陽性。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14.3×109/L。
問題:①根據上述資料你的印象是什麼?並找出診斷依據。②需要與哪些疾病相鑒別?③請擬定出治療方案。
“診斷與鑒別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查體易於診斷。檢查:咽部黏膜呈彌漫性充血,以扁桃體及兩齶弓最為嚴重。齶扁桃體充血、腫大,表麵可見黃白色膿點或隱窩口處有黃白色幹酪樣滲出物,可連成一片,形似假膜。下頜角淋巴結常腫大。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上升,中性粒細胞增多。
應注意與咽白喉、樊尚咽峽炎及某些血液病所引起的咽峽炎等疾病相鑒別。
“處理”
1.一般治療 適當臥床休息,清淡飲食,體溫較高時可口服解熱鎮痛藥。
2.抗生素應用 為主要治療方法。首選青黴素,適當加人抗病毒藥物。
3.局部治療 保持口腔衛生,常用複方硼砂溶液、複方氯己定含漱液漱口。
4.手術治療 複發性扁桃體炎或已有並發症者,在急性炎症消退後應行扁桃體切除術。
第四節 慢性扁桃體炎
學習目標
說出慢性扁桃體炎的病理分型、臨床表現及處理原則;闡述慢性扁桃體炎的病因及發病機製;簡述慢性扁桃體炎的鑒別診斷及並發症。通過學習,能夠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對慢性扁桃體炎的患者進行診斷及鑒別診斷,並做出正確處理。
“引言”
慢性扁桃體炎是咽部的常見疾病,多見於青少年。鏈球菌和葡萄球菌為主要致病菌。常有以下發病機製①急性扁桃體炎反複發作或因扁桃體隱窩引流不暢,窩內細菌、病毒孳生引起局部感染,漸演變為慢性扁桃體炎;②鄰近器官的病變,如鼻炎、鼻竇炎、腺樣體肥大可伴發本病;③急性上呼吸道傳染病後,常引起扁桃體的慢性炎症性改變;④近年的研究發現慢性扁桃體炎與自身變態反應有關,扁桃體隱窩內寄存的微生物長期與扁桃體接觸,引起複合變態反應,損害扁桃體組織,從而容易引發感染。
病理分型可分為3型。①增生型:炎症反複刺激,淋巴組織與結締組織增生,致使腺體肥大。②纖維型:反複感染可導致淋巴組織變性壞死,纖維組織增生,引起扁桃體萎縮,腺體小而硬。③隱窩型:隱窩內有大量脫落上皮細胞、炎性細胞及細菌聚集形成膿栓,故內容物不能排出,形成感染灶。
慢性扁桃體炎容易形成病灶,發生變態反應,產生各種並發症,如風濕性關節炎、風濕熱、心髒病、腎炎等。
★案例
患者,男,20歲。5年來間斷出現咽部疼痛,發作時伴有中、低熱,全身乏力,食欲下·降,實驗室檢查白細胞總數升高,有尿蛋白及紅細胞。平素有咽部幹癢、異物感、口臭。本次就診檢查:咽部黏膜慢性充血,雙肩桃體Ⅱ度,表麵不平,擠壓脾舌弓扁桃體隱窩口可出現白色牙膏樣物,領下淋巴結腫大,活動好,觸痛陰性。
問題:①根據上述描述你的印象是什麼?並找出相關的依據;②需要與哪些情況鑒別?③如何處理?
“臨床表現”
常有急性扁桃體炎發作史,平時自覺症狀少,可有咽幹、發癢、異物感、刺激性咳嗽等症狀。扁桃體過度肥大,可引起呼吸不暢、打鼾、言語不清。由於隱窩膿栓被咽下,導致胃腸不適,隱窩內細菌、毒素被吸收引起全身反應,頭痛、乏力、低熱等。
“診斷與鑒別診斷”
1.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查體易於診斷。扁桃體和齶舌弓呈慢性充血,黏膜暗紅色,表麵不平,與周圍組織粘連,用壓舌板擠壓齶舌弓時,隱窩口有時可見黃、白色幹酪樣點狀物溢出。常有下頜淋巴結腫大。測定血沉、抗鏈球菌溶血素“〇”、血清黏蛋白等有助於診斷。
2.鑒別診斷
(1)扁桃體生理性肥大:多見於小兒和青少年,無自覺症狀及反複炎症發作病史,扁桃體隱窩口無分泌物瀦留,與周圍組織無粘連。
(2)扁桃體角化症:為扁桃體隱窩口上皮過度角化所致,而出現白色尖形沙粒樣物,觸之堅硬,附著牢固,不易擦拭掉。
(3)扁桃體腫瘤:單側扁桃體迅速增大或扁桃體腫大並有潰瘍,常伴有同側頸淋巴結腫大,應考慮腫瘤的可能。
“處理”
手術切除扁桃體,但應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同時加強體育鍛煉,增強機體免疫力。
附:扁桃體切除術
“適應證”
1.慢性扁桃體炎反複急性發作或多次並發扁桃體周膿腫者。
2.扁桃體過度肥大,妨礙吞咽、呼吸、發音者。
3.病灶性扁桃體炎引起其他髒器疾病者。
4.扁桃體良性腫瘤者,可連同扁桃體一並切除;對惡性腫瘤則應慎重。
“禁忌證”
1.急性炎症時,宜在炎症消退後切除扁桃體。
2.造血係統疾病、凝血機製障礙者及嚴重的全身性疾病者。
3.在脊髓灰白質炎及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流行季節。
4.婦女月經期、妊娠期。
“手術方法”
1.扁桃體剝離術 常在局麻下進行。對不能合作的兒童用全身麻醉。麻醉後,先用扁桃體鉗牽拉扁桃體,用鐮狀刀切開齶舌弓遊離緣及齶咽弓部分黏膜。再用剝離器分離扁桃體被膜,然後自上而下遊離扁桃體,最後用圈套器絞斷下極根,完整切除其扁桃體,創麵壓迫止血。
2.扁桃體擠切術 用擠切刀從扁桃體下極套人,將扁桃體完整套進,用另一隻手拇指將其全部壓人環內,收緊刀柄,迅速旋轉拽拉,切除扁桃體。
“術後處理”
1.術後體位 全麻者平臥頭低,偏向一側。局麻者,多采用半坐位。
2.術後飲食 術後4h進冷流質食物,2~3d後進半流食。
3.術後出血 唾液中混有少量血絲是OE常現象,如持續口吐新鮮血液,應立即止血。
4.術後感染 術後體溫超過38℃,則是炎症表現,局部創口假膜生長不均或變黑說明有感染,應予以處理。
5.創口疼痛 術後24h內,疼痛明顯,吞咽時加重,可適當應用鎮靜、鎮痛藥物。
第五節 扁桃體周膿腫
學習目標
說出扁桃體周膿腫的臨床分型、臨床表現及處理原則;闡述扁桃體周膿腫的病因及發病機製;簡述扁桃體周膿腫的鑒別診斷。通過學習,能夠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對扁桃體周膿腫的患者進行診斷及鑒別診斷,並做出正確處理。
“引言”
扁桃體周膿腫是發生在扁桃體周圍間隙內的化膿性炎症,中醫稱之為喉癰。早期為蜂窩織炎,繼而形成膿腫。多見於青壯年。
本病常繼發於急性扁桃體炎,或慢性扁桃體炎急性發作。由於扁桃體隱窩,尤其是扁桃體上隱窩的炎症,使窩口阻塞,其中的細菌或炎性產物破壞上皮組織,向深部侵犯,穿透扁桃體被膜,進入扁桃體周圍隙。初為炎性浸潤,即扁桃體周圍炎,繼而形成膿腫。其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甲型草綠色鏈球菌和厭氧菌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