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耳鼻咽喉檢查法(1 / 3)

第一節 檢查設備

耳鼻咽喉諸器官位置深在,結構精細,借彎曲的孔道通於體表,直視性差,因而需使用專門的檢查器械和良好的照明才能進行檢查。

1.檢查室的設置與設備 室內宜稍暗,最好隔成數個單元,以免檢查時相互影響。每個單元內應備有立燈、檢查椅、轉凳、酒精燈、檢查器械、消毒器械和用後器械盛具、痰盂,以及敷料和藥品,如紗布、棉球、棉簽、1%麻黃堿液、1%丁卡因等。近年來條件較好的醫院已使用綜合診療台、各種內鏡、圖文影像處理係統,大大提高了診療質量。

2.光源與額鏡的使用 常用的光源為附有100W磨砂燈泡的專用立燈或聚光透鏡檢査立燈。額鏡為中央有一小孔的凹麵反射聚光鏡,其焦距為25cm,借額帶固定於頭部額前,通過連結關節,鏡麵可靈活轉動。檢査時,光源一般置於額鏡同側,略高於受檢者耳部,調整鏡麵使之貼近右眼,並使投射於額鏡麵上的光線經反射後聚焦於受檢部位,保持瞳孔、額鏡中央孔和受檢部位處於同一條直線上,兩眼同時睜開進行檢查。

3.檢查體位 一般受檢者與檢查者相對而坐,上身稍前傾。檢査不合作的兒童時,需由其家屬或醫務人員抱持。用雙腿夾其下肢,右手將其頭部固定於胸前,左手環抱兩臂,以防其亂動。

第二節 耳檢查法

學習目標

說出耳部基本檢查的各種方法;闡述一般檢查、聽功能檢查、前庭功能檢查的方法、過程和注意要點;能夠按照臨床思維方法對耳病患者進行診斷及鑒別診斷,並采取恰當處理。

一、一般檢查法

(一)耳郭及乳突表麵檢査

觀察耳郭大小、形狀、位置,有無畸形、增厚、充血、腫脹、皰疹,有無耳郭牽拉痛及耳屏壓痛。檢查乳突表麵有無紅腫、瘢痕、瘺孔及有無乳突壓痛。

(二)外耳道及鼓膜檢査

1.徒手檢查法 包括雙手檢査法和單手檢査法。由於外耳道呈彎曲狀,通過應用單手或雙手牽拉耳郭,使外耳道變直,同時使用示指將耳屏向前推壓,外耳道口可擴大,以便看清外耳道及鼓膜。

2.耳鏡檢查法 耳鏡呈漏鬥狀,為檢查外耳道及鼓膜的常用器械。檢查前要選擇大小適宜的耳鏡。耳鏡前端勿超過外耳道軟骨部,使耳鏡管軸方向與外耳道長軸一致以便觀察外耳道及鼓膜。耳鏡檢查也有單手法和雙手法。

觀察外耳道應注意有無充血、腫脹、耵聹栓塞、異物、分泌物、後上壁塌陷等。檢查鼓膜時,應注意有無充血、水腫、穿孔、混濁及有無鼓室積液等。再查錘骨柄是否移位,短突是否明顯突出,光錐是否正常。如有鼓膜穿孔,應確定穿孔部位及大小,穿孔內有無肉芽或膽脂瘤。臨床上常用電耳鏡,其自帶光源和放大鏡,對小兒很適用。

3.鼓氣耳鏡檢查法

(1)氣壓改變觀察:通過捏緊和放鬆鼓氣耳鏡的皮球,改變外耳道內壓力,使鼓膜的位置發生變化,通過其後端的放大鏡觀察鼓膜,可査明有無粘連、內陷等現象。

(2)瘺管試驗:做鼓氣耳鏡檢查時,可做瘺管試驗。當骨迷路因某種病變被破壞、變薄及穿孔時,外耳道內壓力的增減均可使局部膜迷路的壓力發生變化,刺激壺腹脊,出現眩暈、眼震甚至眼球移位,稱為瘺管試驗陽性。

4.耳內鏡檢查耳內鏡光亮度高、清晰度高,可以看清細微的病變。

(三)咽鼓管功能檢查法

咽鼓管功能檢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明咽鼓管通氣情況,而咽鼓管通氣功能的評估對診治非化膿性中耳炎尤為重要。當上呼吸道急性感染,鼻腔或鼻咽部有膿液、潰瘍、新生物者禁用咽鼓管吹張。下麵是幾種簡便易行且常用的方法。

1.吞咽法 囑受檢者做吞咽動作,如咽鼓管通暢,受檢者本人可聽到耳內有“咯噠”的響聲。如無上述情況,應換其他檢查法。

2.捏鼻鼓氣法 囑受檢者捏住雙鼻翼,使前鼻孔閉合,同時閉口後,用力鼓氣,使空氣在咽腔的高壓作用下,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腔。受檢者聽見“轟”的一聲後自覺耳內發脹,說明咽鼓管通暢。

3.飲水通氣法 囑受檢者含一口水,將波氏球的橄欖頭置入受檢側鼻孔,再用中指緊捏對側鼻孔,使雙側鼻孔均不漏氣後,囑受檢者咽水,同時檢査者迅速緊捏波氏球。如咽鼓管通暢,受檢者可感到空氣進入中耳腔。

4.導管通氣法 首先用1%丁卡因和麻黃堿棉片麻醉和收縮受檢側的鼻腔黏膜。選擇大小適宜的咽鼓管導管,將其彎頭向下,經受檢側鼻孔,導人咽鼓管咽口。然後用橡皮球向導管吹氣。注意用力要適當,以避免鼓膜爆破。此方法可以判斷咽鼓管是否通暢,同時用來治療咽鼓管功能不良和分泌性中耳炎。

5.鼓室滴藥法 對鼓膜穿孔的患者可用滴藥法。通過鼓膜穿孔,向中耳腔內滴入0.25%氯黴素液後,向外耳道方向擠壓耳屏或做吞咽動作,咽部有苦味,說明咽鼓管通暢;無苦味,說明咽鼓管不通。

(四)影像學檢査法

由於高科技的普及,傳統的顳骨X線片逐漸被CT檢查所替代。CT檢査常采用冠狀切麵和水平切麵。可清楚地顯示正常的外耳道、聽小骨、內耳道及麵神經管等結構。也可清楚地顯示膽脂瘤、聽神經瘤和其他占位性病變的部位及侵及範圍。

二、聽功能檢查法

(一)音叉試驗

音叉檢查為鑒別耳聾性質的常用方法。常用256Hz、512Hz的音叉。檢査方法:檢查者用一手持音叉柄後,用音叉臂的前1/3部位,適度打擊對側手大魚際部使其振動。査氣導時,振動的音叉臂置於距外耳道口約1cm處;查骨導時,音叉柄端壓置於頭麵正中或鼓竇表麵等部位。

1.林納試驗(RT)又稱氣骨導比較試驗,目的是測定受檢耳的氣導聽力和骨導聽力的比率。正常聽力者氣導時間約為骨導時間的1倍。氣導聽力時間比骨導聽力時間長者,稱林納試驗陽性(+);反之稱林納試驗陰性(一)。林納試驗呈陽性,但其骨導和氣導時間均比正常人縮短者,多為內耳疾病引起的感音性耳聾或混合性耳聾。林納試驗陰性者為外耳道或中耳疾病引起的傳導性耳聾。骨導聽力和氣導聽力時間大致相等者多為輕度傳導性耳聾。

2.韋伯試驗(WT)又稱骨導偏向試驗,目的是比較患者雙耳的骨導聽力。將擊響的音叉柄壓置頭顱正中線的任何一點上,正常人或雙耳骨導聽力下降程度相等者聲響在中央。聲音偏向患耳,患耳為傳導性耳聾;聲音偏向健耳,患耳為感音神經性聾。

3.施瓦巴赫試驗(ST)又稱骨導對比試驗,目的是比較患耳與正常耳的骨導聽力時間長短。受檢耳骨導延長,為傳導性耳聾(+);骨導縮短,為感音性耳聾(一)。如受檢耳與正常耳的骨導時間相似,則為受檢耳的骨導聽力正常。

4.蓋來試驗(GT)目的是檢查鼓膜未穿孔者鐙骨運動情況。方法:將鼓氣耳鏡的前端緊塞於外耳道,使其不漏氣,然後將振動的音叉柄端壓置於受檢耳後的鼓竇區,並用橡皮球交替向外耳道加壓減壓,如受檢者感到聲音有強弱波動,為鐙骨活動試驗陽性。鐙骨活動試驗陰性為耳硬化症的重要表現之一。

(二)純音聽力計檢查法

純音測聽要使用聽力計,其可發出不同頻率的純音,並可調節聲強的大小。純音測聽對耳聾可以定性和定量,為目前最常用的聽力檢測方法。

1.測試方法 純音測聽應在隔音室內進行。純音測聽包括氣導測聽和骨導測聽。測聽時常從1000Hz聲音開始。首先給予足夠大聲強級的聲音,患者聽到聲音後,每次下調5dB,至聽不到聲音,然後每次增加10dB,至聽到聲音。如此反複測試,測得的該耳能聽到的最小聲音為該耳在該頻率上的聽閾。用同樣的方法測試其他頻率的氣導和骨導聽閾。

2.結果分析 純音測聽時,各個頻率上的聽閾標記在特製的聽力檢查單上,並連接各個點而繪成一曲線,稱為純音聽力圖。

(1)傳導性聾骨導曲線正常或接近正常,但氣導曲線下降。氣導曲線以低頻區損失較高頻區為甚。各頻率的聽力損失不低於60dB。

(2)感音性聾骨氣導曲線均下降,而且骨氣導差距甚小。低頻區的聽力較好,高頻區的聽力損失較大,故聽力曲線呈漸降型。

(3)混合性聾骨氣導曲線均下降,但骨氣導差距較大,氣導曲線均低於骨導曲線。

(三)聲導抗測試法

聲導抗測聽為一種客觀測聽法。使用聲導抗儀主要可以測試鼓室聲順圖和鐙骨肌反射。

1.鼓室聲順圖 向密閉的外耳道施加氣壓,隨外耳道壓力由正壓向負壓的連續過程,鼓膜先被壓向內,逐漸恢複到自然位置,再向外突出。由此產生的聲順動態變化,以壓力聲順函數曲線形式記錄下來,稱之為鼓室功能曲線。其大致分為5型:①A型,即正常型,曲線呈高峰型,最大聲順點在壓力“0”處;②As型,聲順峰較低,最大聲順點在壓力“0”附近,見於耳硬化症、聽骨鏈固定;③Ad型,聲順峰特別高,曲線呈開放型,多見於聽骨鏈中斷;④B型,聲順峰不明顯,曲線平坦,多見於鼓室積液、粘連性中耳炎;⑤C型,聲順峰移到負壓側,多見於鼓室負壓時。

2.鐙骨肌反射一定強度的聲刺激可以引起鐙骨肌反射性收縮,稱為鐙骨肌反射。通過檢測鐙骨肌反射可估計聽敏度。

(四)電反應測聽法

1.耳蝸電描計法 耳蝸電描計法可以記錄兩種電位。一是基底膜的振動使外毛細胞的聽毛彎曲時產生的電波,稱耳蝸微音電位;二是聽神經的總和動作電位。耳蝸電圖有如下診斷意義:①耳蝸微音電位消失,表示耳蝸病變;②耳蝸微音電位正常,但聽神經總和動作電位消失,表示聽神經病變;③聽神經總和動作電位的反應閾在正常情況下比主觀聽閾高5~10dB,故測定聽神經總合動作電位的反應閾,可用來測定客觀聽閾;④小腦腦橋角發生病變時,聽神經總和動作電位的反應閾明顯小於主觀純音聽閾。

2.聽性腦幹反應測聽 聽性腦幹反應測聽圖中,重要的波峰有5個,即Ⅰ~Ⅴ波,分別由同側蝸神經、同側蝸神經核、雙側上橄欖核、雙側外側丘係核和雙側下丘核產生。其臨床意義是:①Ⅴ波出現恒定,且反應閾與主觀聽閾相差10~20dB,故可作為主觀聽閾的測定指標;②Ⅴ波潛伏期延長,表示同側腦幹病變;③雙側Ⅴ波潛伏期差值大於0.4ms者,示潛伏期較長一側的腦幹病變;④Ⅰ波和Ⅴ波的潛伏期差值大於0.4ms,示同側腦幹病變,多為小腦腦橋角腫瘤。

三、前庭功能檢查法

前庭功能檢查可通過觀察前庭病變引起的或人為刺激引起的一係列症狀及體征,判斷前庭病變的部位及程度。最常見的檢査方法有自發性眼震的觀察、旋轉試驗及冷水試驗。

(一)自發性症狀檢查法

1.自發性眼震檢查法 眼震即眼球震顫,為連續而不隨意的節律性的眼球往返運動。分自發性眼震和誘發性眼震。自發性眼震大體上可分為前庭病變引起的周圍性眼震和中樞病變引起的中樞性眼震。周圍性眼震分為慢相和快相。慢相為前庭受刺激後引起的眼球向前庭興奮性低側的緩慢轉動。快相為繼慢相後中樞矯正眼球位置,使其回複原來位置的快速轉動。在臨床上,將快相方向作為眼震的方向。

2.閉目直立試驗 檢查時,受檢者雙足並立,雙臂向前平伸,先睜眼試驗,然後閉眼試驗。正常者可閉目穩立1min。一側前庭病變者向前庭功能較弱的一側傾倒。傾倒方向與眼震的快相方向相反。前庭病變者隨頭部的轉動,其傾倒方向可能發生改變;但小腦病變者頭部轉動時傾倒方向不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