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角膜病(3 / 3)

(2)盤狀角膜炎:是一種典型的角膜基質炎,常見於以往有過炎症的複發病例或局部免疫反應所致。充血、刺激症狀輕微,角膜中央基質呈現灰白色盤狀混濁、水腫,一般不伴有炎性細胞浸潤和新生血管,角膜上皮完整,熒光素染色陰性,角膜後常有羊脂狀沉著物。

(3)壞死性角膜炎:常見於多次複發的病例,是一種嚴重的角膜基質炎。角膜基質內單個或多個黃白色壞死浸潤灶,有新生血管形成,嚴重時基質融解,壞死脫落,甚至穿孔。

“診斷”

1.診斷 ①應詢問患者有無感冒、發熱及多次複發病史,有無全身或局部使用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製劑等情況。②角膜見樹枝狀、地圖狀潰瘍灶,或盤狀角膜基質炎等體征;病灶區角膜知覺減退甚至消失。③角膜上皮刮片可發現多核巨細胞,角膜病灶分離到單純皰疹病毒。

2.鑒別診斷 分別與細菌性、真菌性角膜炎相鑒別。

“處理”

治療原則是抑製病毒在角膜內的複製,減輕炎症反應引起的角膜損害。

1.抗病毒藥物 1%阿昔洛韋眼藥水滴眼,每1~2h1次。也可以選用0.1%皰疹淨、0.05%安西他濱、0.5%利巴韋林、1%三氟胸苷溶液等。也可幹擾素和抗病毒藥物聯合應用。

2.激素 樹枝狀和地圖狀角膜潰瘍禁用糖皮質激素,否則導致感染擴散。對於熒光素染色陰性的盤狀角膜炎,在用抗病毒藥物的同時,可用糖皮質激素如0.5%可的鬆眼藥水滴眼,每天4次,或用地塞米鬆3mg球結膜下注射,每2~3d1次。

3.散瞳 在有虹膜睫狀體炎時,宜用1%阿托品滴眼液或眼膏充分散瞳。

4.手術治療 對反複發作或有穿孔危險者,可行角膜移植。

5.預防與調理 本病常反複發作,易致失明,應注意防治。①加強體育鍛煉,提高免疫力,減少複發;一旦發病,應注意休息,保持眼部清潔,強光下戴防護眼鏡。②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煎炒及飲酒,保持二便通暢。以往曾因食用某些食物如魚、蝦、蟹等引起複發者,須絕對禁食之。③避免過度勞累,保持心情舒暢,定期複查,如發現複發馬上到醫院治療。

第四節 真菌性角膜炎

學習目標

闡述真菌性角膜炎的臨床表現及診斷依據,簡述真菌性角膜炎的處理原則。能用臨床思維方法對真菌性角膜炎患者進行診斷及做出正確的處理。

“引言”

真菌性角膜炎由真菌感染引起,致盲率極高。近年來,隨著抗生素和糖皮質激素的廣泛使用及對本病認識和診斷水平的不斷提高,其發病率在我國有逐年增高的趨勢。

真菌性角膜炎多發生在溫熱潮濕的氣候環境,常見於有眼部植物性外傷史;也可見於其他角膜上皮損傷後如角膜術後或角膜接觸鏡的擦傷等。常見的致病真菌有鐮刀菌、曲黴菌、念珠菌屬、青黴菌屬和酵母菌等。其中鐮刀菌檢出率已超過曲黴菌占首位。

★案例

患者,女性,45歲。左眼劃傷後視物模糊半個月。患者半個月前於田間勞作時不慎被作物葉子刮傷左眼,休息後無明顯不適,未就醫。漸覺左眼異物感,疼痛不適,伴畏光、流淚,視力下降。檢查:視力:右眼1.2,左眼0.4,左眼結膜混合充血(++),角膜左下方見一灰白色潰瘍灶,微隆起,表麵幹燥、粗糙,似牙膏樣,周圍有淺溝及衛星灶,前房見灰白色黏稠膿液沉積。

問題:①根據上述描述,你的印象是什麼?並找出相關的依據;②如何處理?

“臨床表現”

多有植物性角膜外傷史,或長期應用激素和抗生素病史。起病緩慢,刺激症狀相對較輕,病程長。早期僅有異物感,而後逐漸出現眼部疼痛、畏光、流淚等症狀,並伴有視力障礙。角膜病灶呈灰白色,表麵欠光澤,外觀幹燥而粗糙,呈牙膏樣或苔垢樣,潰瘍周圍因膠原溶解而出現淺溝,部分病例可見“偽足”或“衛星灶”,其表麵的壞死組織易於刮除。常伴有灰白色黏稠或糊狀的前房積膿。真菌穿透性強,可進入前房引起真菌性眼內炎。

“診斷”

根據有植物性角膜外傷史,或有長期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病史,結合角膜病灶的特征可作出初步診斷。實驗室檢查找到真菌和菌絲是確診的依據。

“處理”

局部應用抗真菌藥治療。常用的抗真菌滴眼劑有多烯類如0.25%兩性黴素B滴眼液,5%那他黴素滴眼液;咪唑類如0.5%咪康唑滴眼液;嘧啶類如1%氟胞嘧啶滴眼液或眼膏。頻繁滴眼,每小時1次,晚上塗抗真菌眼膏。臨床治愈後仍應維持滴眼一段時間,以減少複發。必要時可配合全身使用抗真菌藥物。應注意,真菌性角膜炎禁用糖皮質激素,以免感染擴散。若藥物治療無效,可能或已經穿孔者,可考慮行治療性角膜移植術。

(李月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