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第4節李寧,用汗水澆灌出榮耀
誰是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最後一名火炬手,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8月8日晚上,謎底終於揭曉——他就是已過不惑之年的李寧。這份榮譽和經曆讓世人驚羨,看著電視畫麵上那位微微發福的火炬手,邁著矯健的步伐點燃北京奧運聖火,我們想起他過去的輝煌——他曾是人們心目中的體操王子,曾帶給中國人前所未有的自信與驕傲,曾與喬丹、貝利同時被列為20世紀最偉大的運動員……
李寧出生於廣西柳州一個普通家庭,從小喜歡拿大頂、翻跟頭,在家門口的倒立比賽中總是得第一名。李寧剛上小學一年級,就參加了學校的課外體操小組,早自習上,身為班長的他跑到講台上翻倒立,擺倒“大”字,逗得底下的同學笑得前仰後合。
8歲多的時候,李寧離開家鄉,進入廣西壯族自治區體操集訓隊。他從20多個小孩中脫穎而出,成為留下的3個隊員中年齡最小的。
李寧第一次正式登台亮相,還夠不著雙杠,但是他作出了當時還沒有幾個人能完成的高難度動作,引起了江西隊教練張健的注意。當時張健的弟子中有體操新星童非,李寧的出現,幾乎蓋過了童非的光芒。
20世紀70年代,中國體操剛剛起步,要達到國際認可的水平,既需要自身的天賦,更需要刻苦的鍛煉。李寧10歲的時候,在練習的過程中右臂骨折了,醫生建議他修養3年,但李寧很擔心自己會掉隊,即使在回柳州探親養病期間,他仍堅持訓練。白天,跑到學校練懸垂,小手又紅又腫、疼痛鑽心;晚上,他就練習肘關節的恢複,更是疼痛難忍。他隻在家裏休息了半個月,便急著回隊訓練。12歲的小李寧說盡好話,教練才同意他每周訓練部分時間。
兩年過去了,傷痛再次降臨。李寧從雙杠上掉下來,一塊小骨片卡住了肘關節,他的胳膊無法伸直。醫生認為即使手術順利,李寧以後也要離開體操了。李寧的右胳膊打了整整三個月的石膏,即使這樣,他還是想辦法練習。人們常常能夠看到一個吊著繃帶的小男孩,用一隻手在體操房裏練前空翻、後空翻,做大量跳板、彈網動作。皇天不負有心人,小李寧的傷奇跡般痊愈了。
1980年11月,李寧隨國家隊前往莫斯科參加世界體操錦標賽。陌生的國度大雪紛飛,李寧躊躇滿誌。就在他適應場地時,不慎將右踝骨嚴重扭傷,腳踝嚴重腫脹,腳不能沾地。此時,離比賽隻有三天了。
當時的中國男子體操隊正處於上升階段,李寧和其他五位隊友都“身懷絕技”,希望在比賽中奪取團體第三,李寧的意外受傷,無疑讓中國隊陷入困境。就在報名截止的那天淩晨,李寧悄悄起床,在教練麵前,他試著從凳子上跳下,然後信心十足地用受傷的腳做單腿平衡和深蹲。這樣的決心感動了教練,李寧如願以償地走上了競技場。最終,中國體操隊以微弱的優勢戰勝了民主德國隊,進入了世界前三名。
運動員的獎牌,一麵是令人讚歎和羨慕的榮譽,一麵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傷痛和汗水。當同齡人還在因為小小的失敗而哭泣的時候,李寧已經擦幹眼淚重新練習各種危險而又精彩的體操動作了。
很多人將李寧的成功歸於他的體操天賦,但是我們從他的成長經曆中分明看到了一個比常人更努力的“笨鳥”,總是在別人之前起飛。如果遇到傷痛就退出訓練,我們今天就不會有一個創造體操界三金紀錄的李寧,也沒有後來的中國運動品牌,幸好,在李寧的世界裏,沒有這種“如果”,他隻有頑強的毅力和不放棄的決心。
比起李寧,我們今天擁有更多的可能性,有更多的機會去發展自己,找到最適合自己走的路,我們可以學習音樂、美術、舞蹈等,可以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一項來盡情研究,也可以走進實驗室、博物館、天文館,在那裏發現自然的奧妙。但是,常常有人半途而廢,鋼琴學到一半,覺得練琴實在太單調,轉而去學繪畫,又覺得素描練習乏味……這樣的人,無論讓他做什麼,他總能找到理由放棄,因為世間本來就沒有輕而易舉學會的真本領,不論做什麼,都需要穩紮穩打,一步一個腳印。
故事鏈接
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上,李寧獲得自由體操、鞍馬、吊環3枚金牌,以及跳馬銀牌、男子全能銅牌、男子團體銀牌,創造了體操史上的傳奇,被稱為“體操王子”。
然而4年後,中國體育代表團“兵敗漢城”,李寧在吊環比賽中,腳掛在了吊環上,但他微笑著落了下來;跳馬比賽中,他重重地坐在了地上,但他微笑著站了起來。他的微笑在當時曾被誤解,但是今天,他重新贏得了人們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