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7節顧俊和葛菲:奧林匹克精神下盛開的姊妹花
團結就是力量!一首剛勁有力的歌激勵了幾代人團結協作、奮發進取。在奧運賽場上,運動健兒們憑借著精誠團結、同心協力的團隊精神,為祖國爭得了一枚枚金燦燦的獎牌。在奧運曆史上,有許多“黃金搭檔”,他們同心協力的奧林匹克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一對姊妹花讓人豔羨,她們就是顧俊和葛菲,兩人曾經被認為是世界羽壇女子雙打的“無敵組合”。盡管一個靦腆、一個活潑,一個內向、一個好動,但性格上有著如此大差異的兩個人,卻成為一對“黃金搭檔”,並且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獲得金牌。
也許正是迥然不同的性格使顧俊和葛菲走到了一起。剛進江蘇隊,葛菲不愛說話,見誰怕誰;顧俊則是大大咧咧,愛開玩笑。葛菲睡著了,顧俊在她臉上畫圈;葛菲洗澡時,顧俊將她的衣服“偷走”。葛菲對這些“捉弄”格外寬容,不僅不生氣,還在各方麵照顧顧俊。顧俊沒請假偷偷跑回家,被關了“禁閉”,葛菲一聲不響地蹲在一旁陪她,吃飯時,還從食堂悄悄地買回兩個饅頭……省隊的教練看到她倆一動一靜、一快一穩,如此投緣,靈機一動,就讓她們配對練習雙打。
正當她們配對技術日臻完善時,葛菲的父親去世了,葛菲想掛拍退役與母親做伴,誰也勸不住。顧俊急了:“你半途而廢回去,你爸爸九泉之下也不會原諒你。”葛菲終於留了下來。顧俊天天陪著葛菲,以自己的活潑和開朗使她逐漸從悲痛中擺脫出來。
當然,這對“黃金搭檔”也有鬧別扭的時候。有時在訓練中你急我嚷,誰也不理誰。但是經過幾天的冷戰,終於誰也頂不住了,飯桌上你幫我盛飯,我幫你端菜,不好意思地相視一笑,就和好了。
顧俊說:“訓練中產生矛盾是難免的,但我們都是希望把球打好,摩擦很快就消除了。”葛菲說:“我們10多年打球、生活都在一起,彼此間已形成一種默契,有時賽場上一個眼神、一個手勢就能代表全部。”
正是憑著這種心有靈犀的合作,兩人才在一次次的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直至衝上奧運會最高領獎台。2002年,顧俊和葛菲退役,兩人均榮獲國家體育運動榮譽獎章。
顧俊和葛菲的故事首先告訴我們,如果隻強調個人的力量,你表現得再完美,也很難創造很高的價值,所以說“完美的個人,產生於完美的團隊”,這一觀點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隻有懂得同心協力的人,才能明白同心協力對自己、別人乃至整個集體的意義。但不管怎樣,一個放棄同心協力的人,必然會被成功所拋棄。同心協力是我們必須承擔的一種責任,隻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才會在與別人的同心協力中感受到自己對於別人的價值以及別人對於自己的意義。而這些,恰恰是誕生“黃金搭檔”的基礎。
在實際工作中,一個班級、一個組織都是一個集體。同時,每一個成員都應該充分地意識到自己是集體的一分子,自己有責任為整個集體的利益而互相合作、相互支持,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將個人利益置之度外,這個集體才是有希望的,才能戰勝困難。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獨行俠的時代已經結束,互助合作已經成為當代人的共識,青少年要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就必須樹立團隊合作的意識,摒棄不合時宜的個人主義。我們的社會是由各懷特長的人共同組成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都是不可取代的,隻有相互合作,取長補短,才能夠共同取得成功。
對一個集體而言,一個人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集體的成功才是最大的成功。因此,我們應當尊重並鼓勵身邊的人,團結好每一個人,這樣大家才能夠同心協力。
總之,團結是力量,團結是目標,團結是前進的方向。現代社會是一個崇尚分工合作的社會,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要取得成功,就必須善於同別人合作,學會借助別人的力量。青少年朋友尤其應該明白這些。
故事鏈接
現代羽毛球運動誕於在英國。1873年,在英國格拉斯哥郡的伯明頓鎮有一位叫鮑弗特的公爵,在莊園裏進行了一次“蒲那遊戲”的表演。因這項活動極富趣味性,很快就風行開來。此後,這種室內遊戲迅速傳遍英國,“伯明頓”(Badminton)即成為羽毛球的英文名字。
羽毛球運動約於1920年傳入我國,新中國成立後,得到迅速發展。20世紀70年代,我國羽毛球隊已躋身世界強隊之列,國際羽毛球壇上印尼與我國平分秋色;80年代,優勢已轉向我國,說明我國羽毛球運動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羽毛球在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共設男女單打和男女雙打、混合雙打5項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