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各種潮流和理念將人們的生存空間切割得七零八落,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就失去了競爭中強有力的支柱,很容易被摧垮。據美國心理健康資料中心統計,近幾年,美國產業界有關人員因在競爭中受到心理壓力導致生產力下降,每年平均達170億美元之巨。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專家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對近幾年全國各地考入北京大學的高考狀元中的32人進行了調查,總結他們高考奪魁的經驗,被調查的高考狀元們普遍認為高考就是兩種檢查:一是基礎知識的掌握及其應用能力;二是心理素質。據此,專家認為:“心理素質提高了,學習成績也會提高。”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特爾曼對800名男性進行了30年的追蹤研究,結果表明,成就最大的20%與成績最小的20%之間,最明顯的差別不在智力水平,而在於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美國另一位心理學家曾追蹤研究了1500名智力超常兒童,經過30年的追蹤研究之後,發現這1500名超常兒童中有的成為社會名流、專家學者,有的卻變得窮困潦倒,流落街頭。對這兩類人智力和人格特點進行分析的結果表明,他們結局不同的主要原因不在於智力,而在於人格特點的差異,尤其在意誌品質方麵。成就最大的人具有自信、自強、謹慎的品格,有堅持性和抗挫折的能力。有些智力平常而有堅強意誌和優良品格的人,也同樣能取得驚人的成就。
在我國也有一項調查顯示:1/3的中國城市青年希望成為名人或做出成績,但是他們的學習與工作勞動的積極性、對社會活動的參與感和對學習工作中的挫折承受能力等一係列與成功密切相關的心理和精神素質水平卻偏低。因此,成功對他們來說,最終也隻是一種希望。
那麼,心理素質為何物呢?
心理素質是以生理素質為基礎,在後天的環境影響下,逐步發揮和形成的智力和非智力諸因素的綜合。其中智力因素是人類認識自然的本質及其規律的一般能力,表現為對信息的處理和加工過程,是完成任何事情都必須具有的基本能力。非智力因素就是社會上所說的“情商”。
它包括人的人格、情緒、意誌等,是決定人一生成敗的關鍵。
我們知道,人的一切行為都是自內而外的。一個成功的人,一個成功的社會,都離不開心理的成功。大量的事實說明,一切成就,一切財富,都始於良好的心理素質。因此,成功應該從心理素質的培養與鍛煉開始。
1998年5月,華盛頓大學350名學生有幸請來世界巨富巴菲特和蓋茨演講,當大學生們問道:“你們怎麼變得比上帝還富有?”這一有趣的問題時,巴菲特說:“這個問題很簡單,原因不在智商。為什麼聰明人會做一些阻礙自己發揮全部工效的事情呢?原因在於習慣、性格和心理素質。”蓋茨表示讚同。
其實,心理素質所能決定的東西遠遠不止人生的成敗,它是使一個人富有一生的資本。一個清靜無為的人照樣生活得快樂自在,他一定具有與之相關的良好心理素養;一個臨危不懼處亂不驚的人所具有的修養,一定有良好的心理支撐。如此,一個不畏失敗執著於成功的人,他的心理素質必然十分堅強。
具有良好行為的人必有良好的品性,具有偉大人格的人必有偉大的心性。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考察了近代曆史上包括富蘭克林、林肯、愛因斯坦、貝多芬等名人的人生曆程,他發現在這些人身上存在著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和品質,現將其羅列如下,希望能使讀者諸君有所獲益:
了解並認識現實,持有較實際的人生觀;
積極地接納自己、別人以及周圍的世界;
能享受自己的私人生活;
有獨立自主的性格:
就事論事,較少考慮個人利害;
在情緒與思想表達上較為自然;
有較廣的視野:
對平凡事物不覺厭煩,對日常生活永感新鮮;
有倫理觀念,能區別手段與目的,絕不為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
愛人類並認同自己為全人類的一員;
具有民主作風,尊重別人的意見;
有至深的知己,有親密的家人;
在生命中曾有過引起心靈震動的高峰體驗:
有哲學家氣質,有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