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題目,一道是《雍也篇》來自《論語》中“袁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另外一道是《滕文公上》,來自《孟子》中“孟子曰:“子之君將行仁政,選擇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經界始。
經界不正,井地不鈞,穀祿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製祿可坐而定也。”中的一句。
這兩道題目乃是小題,也就是說,從一個完整的句子中裁出幾個字來讓你作文。你若不知道這個完整句子的意思,根本就沒辦法下筆。
也就是從四書中尋一個句子,截去上下兩截,變成意義不完整的幾個字。然後讓考生腦補這個句子,並按照這個句子的意思進行闡述。
要想做這種題目,考生先要對儒家的典籍非常熟悉,找到這兩個題目是書中那一句。
如果你連這個題目的出處都找不到,這場考試也沒必要參加了。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院試考的就是童生的死記硬背工夫。
而這兩句也算是四書五經中的名句,別說這個時代的讀書人,即便是樂文上過古文學文科生,也是耳熟能詳。
對樂文來說,這兩道題實在沒有挑戰性,若讓他來做,隨便從腦子裏找兩篇範文抄上去就是,片刻就能做完。
“看來,院試比府試也還是難上不少的。”樂文捏了捏下巴,就磨了墨,提起筆在草稿紙上寫了起來。
《詩》雲:“邦畿千裏,惟民所止。”《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
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誌。此謂知本。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
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樂文吸了一口氣,定了定神,他知道無論是速度還是文章,自己是比不過古人的。
要想在這場考試中拿到好名次,就得在書法上吸引住提學官的目光。
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於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
草稿已經打完,也不用再修改了。就算自己想,也不知道該從何改起。
於是,他就提起筆粘了下墨汁開始謄錄。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提學官看落到最後麵的樂文,心道:“一個寒門子弟要想讀書進仕的確非常難,最主要是找不到良師指點教導,這個樂文的文章寫得如此之慢,明顯是沒有經過訓練的。”
因為院試都是糊名的,所以那提學官不認識樂文,接過他的卷子瞄一眼,剛要放到一邊,但等他接過樂文遞過來的卷子,才剛瞅上一眼,眼前就是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