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複字三十二號”圖案與我們今天看到的五星紅旗還是有些不同的,主要是去掉了原稿大五星中的鐮刀斧頭。
作為共和國的一位普通勞動者,竟然有幸成為國旗的設計者,這是怎樣的一種榮耀啊!
國旗圖案通過後,距開國大典隻有短短的幾天時間了。國慶大典籌備處將製作五星紅旗的任務交給了北京永茂實業公司。
1949年9月29日上午,永茂實業公司的宋樹信接受了公司經理交給他的一個任務,說是要他製作一麵長5米寬3.3米的特大五星紅旗。
聽說這是開國大典上要用的國旗,身為共產黨員的宋樹信深感責任重大。
拿到國旗的圖案和尺寸之後,他一刻也不敢耽誤的找來了做旗麵用的紅布和做旗杆套用的白布,但卻怎麼也找不到做五星的黃緞布。他騎上自行車跑遍了全北京市所有的布店,也沒有找到。第二天一大早,他又趕到位於前門外的全市最大的綢布店——瑞蚨祥,向幾位老職工說明來意,請他們幫忙翻翻庫存。瑞蚨祥的師傅們一聽事關重大,大家便一起去找。兩個小時後,他們交給宋樹信一卷3米多長的黃緞子。宋樹信抱上黃緞子直奔西單的一家縫紉社。
縫製新中國第一麵五星紅旗的重任,落到了這家縫紉社女工趙文瑞的身上。
當宋樹信把布交給縫紉社時,才發現黃緞子隻有一市尺多寬,做最大的五角星不夠長。後來,經上級同意,縫紉社的同誌在大五角星的一個角接了一個尖,拚接後不細看根本看不出來。
剛從家庭婦女成為縫製工人的趙文瑞,雙手接過新的國旗圖案,欣喜的淚珠奪眶而出。她按照政協會議公布的國旗說明,帶領縫紉社的幾個姐妹用黃緞子剪出兩顆大五角星,八顆小五角星。精確地貼在紅綢的正反兩麵,五角比齊對正,一針一線地縫製。長長的彩線,精細的針腳,縫進了趙文瑞和姐妹們對新生活的向往,也縫進了她們對新中國的熱愛。
9月30日下午,趙文瑞和姐妹們縫製成的第一麵五星紅旗被送到了懷仁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會場,送到了毛主席麵前。
共和國第一麵五星紅旗的誕生就是和這樣一群普通人緊緊地聯係在一起。廣場上的4乘4米國旗漢白玉基座是由建築設計師鍾漢雄負責設計施工的。
旗杆是用自來水管焊接而成的。這個創意出自當時負責天安門廣場整修工程設計兼施工負責人林誌遠之手。北京剛剛解放,一切都在百廢待興之時,要找到合適做旗杆的材料絕非易事。林誌遠反複考慮,四處打聽,最後得知市自來水公司有一些水管可用。他立刻奔赴自來水公司。經勘查,他遺憾地發現隻有4種不同直徑的自來水管,而按當時的技術是無法把兩根同等直徑的水管焊接在一起的。經計算,四根水管的長度焊接在一起後是22.5米,達不到與天安門同等高度的35米。林誌遠把測量後的結果報告給總指揮部。總指揮部確定國旗的旗杆高度就定為22.5米。最後,安裝在天安門廣場上的旗杆是建設局車輛廠金工車間用四根無縫鋼管套接後焊接而成的。
設計自動升降裝置是急需要解決的第二個難題。林誌遠找來了建設局從事機電工作的技術員梁昌壽。他們一起設計了一條導線,從旗杆下引出,穿過埋在地下的管道,與天安門城樓上安裝的開關連接在一起。為確保萬無一失,他們反複奔波在旗杆與城樓之間,進行了無數次的試驗,直到萬無一失。
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成了全世界矚目的焦點,一個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誕生了。
下午2時55分,毛澤東主席、黨和國家領導人陸續登上天安門城樓。3時整,曆史性的時刻終於來臨,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宣布:“請毛主席升旗。”
站在他身邊的工作人員意識到這句話有些不周全,趕緊小聲提醒道,“請毛主席升國旗。”
林伯渠也意識到了,又大聲宣布了一次,“請毛主席升國旗!”
莊嚴的代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演奏起來,身材偉岸的毛主席大步走到升旗按鈕前麵,按下了升旗按鈕。
他莊嚴地向全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這個洪亮的聲音震撼了古老的北京,震撼了全國,震撼了全世界,開創了中國各族人民的新世紀。
第一麵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上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