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張聲勢和俗話說的“裝腔作勢逞英雄”的意思一樣,它的功用可認為是為支撐麵子、滿足虛榮這樣簡單的目的,也可以在軍事鬥爭中,用來迷惑對方,鬆懈其鬥誌,削弱其戰鬥準備,以滲透或壓倒形式達到掠奪的目的。
隋煬帝楊廣奪位不久,就出巡塞北,企圖向北方的鄰國炫耀武力,突厥國王得知隋煬帝此行護駕的兵力不多,認為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就秘密調動幾萬大軍,親自統帥,把隋煬帝楊廣及禦林軍團團圍住,困在雁門關,想把楊廣及其隨從活活餓死。楊廣見此情況,十分慌張,想下詔給附近各郡縣起兵前來救罵,可是已被圍得水泄不通,沒有辦法,隻好把寫好的一張求救詔書,刻在一個木板上,投入汾河,讓它漂流。
說來湊巧,當時山西太原留守李淵的兒子李世民,聽到在河裏撈到皇上的詔書,知道皇上在雁門關被困,情況萬分危急,立即率軍前往救駕,他對同去的將領雲定興說;“突厥之所以把皇上圍困,就是認為沒有援軍去救駕。現在就憑我們這點兵力,也很難解圍,我們何不來個虛虛實實,把隊伍前後拉長幾十裏,多張旗幟,猛敲戰鼓,讓突厥王看見到處是軍隊,認為救援大軍已到,這樣,他們自然會知難而退,不然的話,很可能救駕不成反而遭到圍殲。”
雲定興依計而行,把行進隊伍拉長幾十裏,荊旗絡繹不絕,鼓聲震耳欲聾。突厥探子遠遠見了,以為隋朝幾十萬援軍開到,就飛報國王,國王聞訊大驚,立刻下令全軍退去。這樣楊廣的雁門之圍得以解除。
這個故事說明,在以劣勢之兵抗擊敵優勢兵力的進攻之時,以虛張欺騙,威懾敵人,借以挫傷敵人的士氣,造成敵人的錯誤,不失為一個克敵製勝的良策。
唐朝的李光弼同樣以虛張聲勢的手法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巧妙效果。
安史之亂進入第五個年頭,史思明搶占了叛軍頭目的寶座,唐肅宗怕郭子儀功高震主,也把平叛大軍從郭子儀手中交給了李光弼。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率數十萬大軍猛撲兩京。李光弼見敵眾我寡,為確保長安的安全,幹脆讓出空城洛陽,親率五萬人屯駐河陽(今河南孟縣西北),北連澤、潞數州,依托黃河,虎視洛陽,控製安軍側背,從而使史思明不敢貿然西進。
史思明見無法西進,李光弼的防守又無隙可擊,便屯兵河清(今河南孟縣西南),企圖切斷李光弼的糧道。李光弼於是駐軍野水渡(今河南濟源、孟津二縣之間的黃河上)加以抵製。
兩軍對峙一日,傍晚,李光弼自回河陽,留兵千人,命部將雍希顥留守。臨走時李光弼告誡道:“賊將高庭暉、李日越均有萬夫不當之勇。他們來了,你們千萬不要出戰。如果他們投降,你們就與他們一道回來。”言罷即走。眾將領卻聽得莫名其妙,暗暗發笑。
第二天大清早,果然有一賊將軍率領500騎兵來到野水。雍希顥見來勢洶洶,知不可硬拚,便對軍士們說:“來將不是高庭暉便是李日越,我們應聽元帥告誡,不必出戰,隻須從容等待,看他如何行動。”於是裹甲息兵,冷笑靜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