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路之換上滅火戰鬥服(他車上備有三套戰鬥服),步行向火場走去。遠遠地,已感到烈焰的溫度,像針紮在臉上。腳下都是水,黑油和白泡沫夾雜在一起,淹過戰鬥靴的鞋麵。王路之看到火光背景下戰士的剪影,他們操控泡沫炮、泡沫槍和水槍死死堵截流淌火,為幾十米高的油罐冷卻降溫。
走到103號罐前,平路之看見管道裂口的火浪在巨大壓力下向上噴燃,如巨無霸的火炬。顯然閥門還沒關上,否則不可能有這麼大的火柱。這個油罐高22米,罐頂有一個直徑80米帶一米密封圈的浮頂船。幹路之了解這種油罐的結構,浮頂船有液壓裝置,可以下降。浮頂船隨著油量減少而下降,自然隔絕了空氣,使火焰無法燃燒。眼下,浮頂船降不下去,一定是因為罐體爆炸後,結構變形,浮頂船卡住了。在閥門沒關上的情況下,油在內部燃燒,洶湧而出。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麵積的流淌火呢?王路之看到,大量的水和泡沫打向油罐。這些水對淌出的原油起到了助推作用。原油當中成分複雜,有航空煤油、液化氣、瀝青,也有水,消防車打出的水和泡沫加大了流淌原油的體積,使流淌火越來越大。但停止打水是不可能的,罐體必須冷卻。因此,打水冷卻與堵截流淌火成了一對矛盾。
王路之下令,調集翻鬥車裝載砂石,在地麵壘壩,堵住流淌火的去路。
全省消防部隊增援力量陸續來到,王路之根據初步研判的火場情況,劃分4個戰區:一、103號罐。二、37號、42號罐。三、南海罐區。四、碼頭海麵。這4個戰區由省消防總隊副總隊長李金華、副政委劉偉臣、參謀長李紅旗、後勤部部長鄒秀成分頭負責。“負責”的含義是衝到第一線,與戰士們一起滅火作戰,與陣地共存亡。他們都是總隊領導班子成員,也是身經百戰的老兵,如今是手拎著性命往火海裏衝的敢死隊長。在這次滅火戰鬥中,遼寧省公安消防總隊黨委班子分工協作,體現了強大的凝聚力。李金華協助王路之全麵指揮,劉偉臣負責二甲苯區域滅火指揮,李紅旗在碼頭海麵組織戰鬥,鄒秀成負責103號罐冷卻及後勤保障。他們和王路之一起,始終戰鬥在第一線。全省14個公安消防支隊的多數支隊長都戰鬥在前線。如果遭遇連環大爆炸,身在前線的6位師職幹部,20多位團職幹部將化為一座最為悲壯的紀念碑,師團幹部將和2000多名官兵一道名列世界消防英烈史冊,垂成新中國成立以來前所未有的大悲劇。
戰區劃分完畢,明確各自職責。王路之問:“現在火場哪裏最危險?”
叢樹印答:“37號、42號罐,鄰近高危化學品罐區,馬上就要烤爆了。”
王路之平靜地說:“走,上37號、42號罐區。”
滅火戰鬥結束後,許多現場官兵說總隊長王路之鎮定自若,頭腦清晰,有將軍風度。他們不知道,王路之在前線排兵布陣的同時,不斷接到各級首長的電話,問話全是:“怎麼樣?能行嗎?”
王路之的回答一律是“請領導放心,沒大問題”。王路之心裏明白,這個時候說困難,說絕望,說痛苦都沒用,他身在陣地,已豁出去了。人豁出去反而卸掉了生死包袱,感到輕鬆了,可以專注於工作。
快到37號罐時,他看到營口市公安消防支隊已經到達,正在布置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