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一座靈魂有香氣的城(3 / 3)

小夥子指著一個綠色大理石基座的銅台燈說:“你看,這是我們祖上傳下來的最好的東西。”台燈的確非常精美,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個東西太沉,搬不動。他笑道:“我也沒想讓你搬走啊,就是想跟你說說這個台燈的故事!”然後,他就講起了關於這個台燈的點點滴滴……

台燈標價是三千歐元,價格不菲,我認為,他是想用這個標價告訴人們台燈的尊貴曆史。我不知道他給多少過往的人講過這盞台燈的故事,但是,當他娓娓道來時,你會覺得那座台燈透過曆史的塵埃熠熠發光。當朋友找到我後,著急得一個勁兒嗔怨:“怎麼別人給你喝什麼你都喝呀?找了你半天,你怎麼跟人喝酒去了?”我這才突然意識到,我對那個小夥子沒有任何提防,雖然連他的姓名都不知道,卻像熟識已久的老朋友一樣。

巴黎有花都之稱,不是因為它的園林、綠化建設,而是每一家對著街道的陽台、窗口上一定會擺放鮮花。這座花都,不是靠政府建起來的,而是靠每一個公民的共同參與。有一位朋友對我說:“我帶你去看法國國家圖書館。”我還和這位朋友開玩笑:“我又不懂法文,去那兒看什麼?”可真正到達時,我看見的是一座獨一無二的建築。法國國家圖書館由四棟樓構成,每棟樓宛如打開的一本書;這四本書又仿如一個巨大的正方形的四個邊角,正方形的中央是偌大一片蒼翠的樹林。朋友介紹說,這片樹林是從原始森林裏整片移植過來的,包括地下積累的那些腐殖質和落葉。樹林循環係統的維護費用,比新種一片樹林的成本要高得多,難度也大得多。之所以要保持這樣一片樹林,就是為了讓讀者擁有一片天然的、原始的生態環境。為了生態環境的平衡,這片樹林盡可能不使用殺蟲劑,而是人工投放大量瓢蟲;為了在生物鏈中達到自然的平衡,這裏還養殖了很多蚯蚓來提高土壤的透氣度和鬆馳度。進入圖書館後,從任何一條走廊都能望見森林,雖然我看不懂法文,但那種閱讀的氛圍依然感染了我。室內洋溢著書香,窗外是蒼鬱的自然。我想,這可能是每一個讀書人都夢寐以求的場景吧!這種中國人稱為“天人合一”的環境,給人以一種柔軟的自由。

在巴黎,你可以觸摸到曆史的風骨,它幾乎完整地保留了中世紀以來每一個街區的布局,但又在舊格局中加進了現代化的基礎設施,把古典的氣韻與現代的便捷巧妙結合在了一起。走在巴黎街頭,眼前的這座樓可能是十六世紀建的,旁邊那棟建築可能是十四世紀建的,但在這兩座樓中間可能赫然出現一座充滿設計感的地鐵站。

都說巴黎是個充滿了藝術氛圍的地方,這種藝術氛圍不僅僅存在於博物館之內,也許就在街邊,就在某一個拐角處。在這種無處不在的藝術感染中,人自然也就會變得優雅起來。朱自清先生就曾在《歐遊雜記》裏寫道:“巴黎人誰身上大概都長著一兩根雅骨吧。你瞧公園裏,大街上,有的是噴水,有的是雕像,博物院處處是,展覽會常常開;他們幾乎像呼吸空氣一樣呼吸著藝術氣,自然而然就雅起來了。”你也許不經意間就撞上了巴黎公社的遺址、法國大革命的遺跡,或是普法戰爭時期的一段斷壁殘垣,這一切都在靜默無聲地傾訴著巴黎的變遷。聽著巴黎人在街頭驕傲地對我說:“看看這裏,和一百年前幾乎完全一樣。”我就不禁心生惆悵,想起我們站在老街廢墟翻蓋的摩天大廈前,對著外國觀光客說:“看看這裏,和十年前相比,已經變化得天翻地覆了……”

究竟有多少記憶,經得起滄海桑田?

我曾經一個人拎著一瓶科羅娜啤酒,走在巴黎夜晚的海灘上,有幾個年輕孩子邀請我和他們坐小船出海,我就真的去了,和他們一起釣魚,一起快樂。分別時,孩子們向我要一份禮物——把他們的名字用中文寫在小紙條上。孩子們拿著寫有自己中文名字的紙條,簡直如獲至寶。在這裏,無論是老人還是孩子,他們都有一種珍惜的態度。當我看見那些踩著輪滑鞋瀟灑滑過的人,那些寧靜悠閑地坐在咖啡館中的人,那些在地鐵裏手捧著書、報紙的人,我都覺得這些人的這些瞬間,就叫作“巴黎”。

去巴黎,不必帶著太多的目的,隨意閑逛就足夠了。“此心安處是吾鄉”,在異國他鄉邂逅一個陌生的城市,你走進去了,領略到了,這個地方就可能成為你心有所屬的“故鄉”。

這就是我曾經邂逅的巴黎,一座靈魂有香氣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