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一個夜晚,在海峽西岸的海濱,聽人講石獅的故事。遠遠近近,燈火無數。30年,不說中國的崛起和東方的奇跡,似乎也無須倏然回首,一切都近在眼前,不禁有一種親切的衝動。

對於中國的改革開放,石獅是有特殊意義的。它的出現,它的探索,它曲折的發展曆程,都是無與倫比的,充滿了時代的悲劇與喜劇。每次走在閩南的這片土地上,人們都可以感受到這片土地上撲麵而來的熱浪和獨特的氣息。一條條街道,一個個市場,破舊、熱鬧、繁華、現代——還有,迎麵走來而又擦肩而過的無數人,那飄過的似懂非懂的閩南鄉音。你無法忘記那些臉龐,那些身影,沉著、堅毅而自信,曆經滄桑卻依然年輕,生氣勃勃。

是的,石獅有來自中原的記憶,有南方古老民族的血脈,這裏是大陸曆史上民族和族群遷移的終點,也是跨海開拓奮鬥創業的起點。這是文化,也是生命與精神之光的延續。無論在哪裏,石獅人的打拚,華胞們的創業,大陸與海洋,農耕、貿易與工業,正是這些不同特質文化的千百次撞擊與交融,終於鑄就了閩南所特有的魂魄。

過去的30年,以石獅為代表的閩南在中國的市場經濟進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無論昨天還是今天,他們都始終處於市場經濟的“台風眼”中,是世界經濟潮流的衝浪者,他們身上聚焦了一個民族的幾乎所有優秀品質,特別勇敢、自信、堅韌、奮進——這就是為什麼石獅能百折不撓迎難而上,而有些地方至今仍在徘徊的根本原因。

今天的中國,正站在一個曆史的關鍵轉折點上:經濟正在崛起,文化有待複興,也就是說,隻有以文化複興為先導和助推力,未來的民族和國家,才能在全球化的21世紀中,確立自己的位置。前所未有的曆史機遇正擺在所有國人的麵前,每一個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人都責無旁貸。

《中國獅》不是一本簡單的城市回憶錄或創業史。它站在國家的視野,用全新的角度,審視和重走改革開放30年石獅的“路徑”,對一座城市的發展曆史和文化基因進行了一次係統的梳理和總結,講述了石獅人特有的人文精神,令人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通過本書的梳理,我們可以進行一次閩南人文精神的發現之旅。

未來國與國的競爭,不僅是經濟實力的競爭,更是文化的競爭和引領。從這個意義上說,閩南文化複興的大戲才剛剛開始,作為中華民族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閩南文化亟待更多的人去研究與傳揚。

更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海西戰略的春雷陣陣,閩南文化獨有的價值正在兩岸文化統一的大背景下凸顯出來。實際上,一旦閩南這方水土遭遇這樣的命題,就已經擔負了某種意義上的“國家使命”。

於是擺在我們麵前的,既是責任,更是使命。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和釋放閩南文化的價值與能量,確立閩南在中國地理版圖中的文化坐標,為福建乃至整個中國的真正崛起助一臂之力,可謂時不我待,舍我其誰——這可能是另一本《中國獅》了。

值得欣慰的是,在改革開放30年的曆史節點上,石獅人為我們準備好了一道豐盛的文化大餐。《中國獅》這本書不僅講述了一座小城經濟奇跡背後的秘密,更通過一張張鮮活的麵孔,開掘出閩南文化的精神力量所在。我們可以把《中國獅》這本書,看做是探索石獅以及閩南未來的一次嚐試。我們希望更多的人從社會、文化、經濟的角度進一步做多方位的研究,我們相信,隨著各種思想的不斷深入與碰撞,以石獅為代表的閩南之於中華民族複興的意義,將會再一次呈現出來。

溫家寶總理曾經說過:“中國的改革是一場民眾基於自由的改革。”因此,“中國獅”不單是對一座城市和民眾的簡單的形象概括,也並不是一時興起的創意。“中國獅”其實就是中國的老百姓。東方睡獅覺醒的過程,就是中國百姓覺醒的過程,中國獅的力量就是人民群眾的力量。

朱幼棣

國務院研究室司長